散杂居地区宗教空间生产的过程与机理--以清真寺重建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1-2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1.2.1 空间生产 | 第13-15页 |
1.2.2 宗教活动空间 | 第15页 |
1.2.3 散杂居地区 | 第15-16页 |
1.3 研究进展与评述 | 第16-23页 |
1.3.1 国外空间生产的主要研究 | 第16-17页 |
1.3.2 国内空间生产的主要研究 | 第17-20页 |
1.3.3 国外宗教空间的主要研究 | 第20页 |
1.3.4 国内宗教空间的主要研究 | 第20-22页 |
1.3.5 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 第22-23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3-27页 |
2 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及案例区概况 | 第27-37页 |
2.1 研究框架 | 第27-28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2.3 案例区概况 | 第31-37页 |
2.3.1 清真寺重建过程 | 第33-35页 |
2.3.2 案例选择依据 | 第35-37页 |
3 宗教活动空间的生产过程 | 第37-45页 |
3.1 感召动员:对“感知空间”的“感知” | 第37-38页 |
3.2 集体协商:对“构想空间”的“构想” | 第38-41页 |
3.3 资本整合:对“感知空间”的“再造” | 第41-45页 |
4 地方建构机制分析 | 第45-55页 |
4.1 散杂居的民族地方 | 第45-46页 |
4.2 宗教的情感与地方的依附 | 第46-47页 |
4.3 跨地方协商 | 第47-51页 |
4.3.1 本地化的经验依赖 | 第48-50页 |
4.3.2 去地化的理性建构 | 第50-51页 |
4.4 地方依赖的资本 | 第51-55页 |
5 结论 | 第55-59页 |
5.1 结论 | 第55-57页 |
5.2 研究特色 | 第57-58页 |
5.3 不足之处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附录A | 第65-69页 |
附录B | 第69-73页 |
附录C | 第73-75页 |
附录D | 第75-79页 |
附录E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