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给水工程(上水道工程)论文--净水工程(给水处理)论文

高密度澄清池的数值模拟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1页
    1.1 引言第16页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6-17页
    1.3 高密度澄清池的基本理论及特点第17-19页
        1.3.1 高密度澄清池的基本理论第17-18页
        1.3.2 高密度澄清池的特点第18-19页
    1.4 高密度澄清池研究现状第19页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9-21页
第二章 絮凝机理及絮凝评价指标第21-33页
    2.1 絮凝概念的引出第21页
    2.2 絮凝理论研究历程第21-22页
    2.3 絮凝作用机理第22-23页
        2.3.1 水中胶体稳定性第22页
        2.3.2 絮凝机理第22-23页
    2.4 絮凝动力学第23-26页
        2.4.1 异向絮凝第23-24页
        2.4.2 同向絮凝第24-26页
    2.5 絮凝阶段评价指标第26-28页
        2.5.1 G值和GT值介绍第26-27页
        2.5.2 湍流动能k第27页
        2.5.3 湍动能耗散率e第27-28页
        2.5.4 涡旋速度梯度G_0第28页
    2.6 絮凝剂种类第28-29页
    2.7 影响絮凝的因素第29-30页
        2.7.1 原水温度的影响第29页
        2.7.2 酸碱度的影响第29-30页
        2.7.3 絮凝剂投加量与投加顺序的影响第30页
        2.7.4 悬浮颗粒浓度的影响第30页
        2.7.5 水力条件的影响第30页
    2.8 絮凝剂储存及投加第30-33页
        2.8.1 絮凝剂储存第30-31页
        2.8.2 絮凝剂投加第31-33页
第三章 CFD简介第33-39页
    3.1 CFD的概述第33页
    3.2 CFD的特点第33-34页
    3.3 CFD的求解步骤第34-35页
    3.4 CFD软件的组成第35页
        3.4.1 前处理器第35页
        3.4.2 求解器第35页
        3.4.3 后处理器第35页
    3.5 流体运动的控制方程第35-37页
        3.5.1 质量守恒方程第36页
        3.5.2 动量守恒方程第36页
        3.5.3 能量守恒方程第36页
        3.5.4 组分质量守恒方程第36-37页
    3.6 湍流模拟方法与湍流模型第37-39页
        3.6.1 湍流模拟方法第37-38页
        3.6.2 湍流模型第38-39页
第四章 高密度澄清池絮凝区的模型建立第39-45页
    4.1 高密度澄清池模型的介绍第39-40页
    4.2 模拟过程的介绍第40-45页
        4.2.1 MRF模型的处理第40页
        4.2.2 Gambit软件的操作第40-41页
        4.2.3 模型网格的划分第41页
        4.2.4 fluent软件求解过程第41-45页
第五章 高密度澄清池絮凝区数值模拟及分析第45-73页
    5.1 高密度澄清池流场特性的分析第45-49页
        5.1.1 速度场分析第45-47页
        5.1.2 湍动能以及湍动能耗散率的分析第47-49页
    5.2 高密度澄清池最优导流筒直径的数值模拟第49-54页
        5.2.1 52000 m~3/d高密度澄清池数值模拟第49-50页
        5.2.2 28800 m~3/d和41660m~3/d高密度澄清池数值模拟第50-53页
        5.2.3 不同规模高密度澄清池导流筒直径最优值第53-54页
    5.3 增加导流板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第54-59页
        5.3.1 加导流板的高密度澄清池模型第54-55页
        5.3.2 两种高密度澄清池模拟结果对比分析第55-59页
    5.4 高密度澄清池过水孔洞位置高度模拟第59-66页
        5.4.1 52000 m~3/d高密度澄清池过水孔洞位置的数值模拟第59-60页
        5.4.2 不同规模高密度澄清池过水孔洞位置的数值模拟第60-66页
    5.5 高密度澄清池絮凝搅拌区长宽比模拟第66-73页
        5.5.1 52000 m~3/d高密度澄清池数值模拟第66-68页
        5.5.2 不同规模高密度澄清池最优长宽比的数值模拟第68-7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3-75页
    6.1 结论第73页
    6.2 展望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9-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根式基础的抗拔承载性状室内模型研究
下一篇:串联复合隔震对于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研究及工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