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救灾论文

汶川地震灾区社会经济脆弱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1-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第12-14页
        1.2.1 研究目标第12-13页
        1.2.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3 文章结构安排第14-16页
        1.3.1 文章结构第14页
        1.3.2 技术路线第14-16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6-21页
    2.1 文献综述第16-20页
        2.1.1 社会经济脆弱性概念第16-17页
        2.1.2 社会经济脆弱性理论模型第17-18页
        2.1.3 社会经济脆弱性研究方法第18-20页
    2.2 文献评述第20-21页
第3章 自然灾害社会经济脆弱性作用机理分析第21-25页
    3.1 人口因素作用第21-22页
    3.2 经济因素作用第22-23页
    3.3 社会保障因素作用第23-25页
第4章 汶川地震灾区现状研究第25-30页
    4.1 汶川地震概况第25页
    4.2 研究对象范围第25-27页
    4.3 研究对象概况第27-30页
        4.3.1 经济水平第27-28页
        4.3.2 人口水平第28-29页
        4.3.3 社会保障水平第29-30页
第5章 汶川地震灾区社会经济脆弱性评估第30-46页
    5.1 脆弱性验证第30-36页
        5.1.1 缺失数据的处理第30-32页
        5.1.2 脆弱性存在的验证第32-34页
        5.1.3 超预期损失分析第34-36页
    5.2 社会经济脆弱性评价模型及数据来源第36-38页
        5.2.1 研究方法与模型简介第36-37页
        5.2.2 指标体系第37-38页
        5.2.3 数据来源第38页
    5.3 社会经济脆弱性评估第38-46页
        5.3.1 人口脆弱性第38-39页
        5.3.2 经济脆弱性第39-40页
        5.3.3 社会保障脆弱性第40-41页
        5.3.4 社会经济综合脆弱性第41-43页
        5.3.5 社会经济综合脆弱性空间自相关分析第43-46页
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第46-49页
    6.1 结论第46页
    6.2 政策建议第46-49页
        6.2.1 合理规划降低人口密度第46-47页
        6.2.2 坚持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第47页
        6.2.3 增强区域经济系统的保护力第47页
        6.2.4 构建和完善综合防灾救灾保障体系第47-49页
致谢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四川省“四化同步”发展研究
下一篇: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对外经济援助模式及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