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可转债定价的实证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1.3.1 国外可转债定价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3.2 国内可转债定价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2页 |
1.5 本文创新 | 第12-14页 |
2 可转债概述及相关理论 | 第14-21页 |
2.1 可转债的概念及发展 | 第14-16页 |
2.1.1 可转债的概念 | 第14-15页 |
2.1.2 可转债的发展 | 第15-16页 |
2.2 我国可转债的条款及其价值特性 | 第16-18页 |
2.2.1 可转债要素及附属条款 | 第16-17页 |
2.2.2 可转债价值特性 | 第17-18页 |
2.3 国内外可转债条款设置区别 | 第18-19页 |
2.4 可转债的发行机制 | 第19-20页 |
2.5 可转债的投资策略 | 第20-21页 |
3 可转债经典定价模型分析 | 第21-32页 |
3.1 影响可转债定价的基本要素分析 | 第21-22页 |
3.2 定价模型 | 第22-32页 |
3.2.1 Black-Scholes模型 | 第22-24页 |
3.2.2 二叉树法 | 第24-26页 |
3.2.3 有限差分法 | 第26-28页 |
3.2.4 LSM模型 | 第28-30页 |
3.2.5 定价方法的比较 | 第30-32页 |
4 扩展的LSM模型和实证研究 | 第32-47页 |
4.1 扩展的LSM模型 | 第32-34页 |
4.2 波动率估计 | 第34-36页 |
4.3 利率选取 | 第36-40页 |
4.4 不同触发条件的影响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40-43页 |
4.5 实证研究 | 第43-47页 |
4.5.1 实证方法及样本的选择 | 第43-44页 |
4.5.2 上市首日可转债的定价及误差分析 | 第44-47页 |
5 总结 | 第47-49页 |
5.1 结论和建议 | 第47页 |
5.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