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三维隔震装置设计及其在古木结构中应用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2-14页 |
1.2 竖向地震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竖向地震地面运动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2 结构竖向地震反应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三维隔震装置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1 三维隔震装置的分类 | 第16-17页 |
1.3.2 三维隔震装置的发展与应用 | 第17-20页 |
1.4 碟形弹簧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4.1 荷载位移特性研究 | 第20页 |
1.4.2 模拟与试验研究 | 第20-21页 |
1.5 古木结构抗震研究 | 第21-22页 |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新型三维隔震装置设计方法及理论研究 | 第24-49页 |
引言 | 第24页 |
2.1 碟形弹簧特性 | 第24-26页 |
2.2 钢丝绳特性 | 第26-28页 |
2.3 反压式碟形弹簧隔震器设计 | 第28-30页 |
2.3.1 反压式碟形弹簧隔震器的设计思路 | 第28页 |
2.3.2 反压式碟形弹簧隔震器的设计原理 | 第28-29页 |
2.3.3 反压式碟形弹簧隔震器的构造 | 第29-30页 |
2.4 反压式碟形弹簧隔震器的参数设计 | 第30-42页 |
2.4.1 轴向承载力 | 第30-36页 |
2.4.2 竖向刚度 | 第36-37页 |
2.4.3 变形能 | 第37-38页 |
2.4.4 等效刚度 | 第38页 |
2.4.5 等效阻尼比 | 第38-39页 |
2.4.6 设计流程 | 第39页 |
2.4.7 算例分析 | 第39-42页 |
2.5 反压式碟形弹簧隔震器的力学模型 | 第42-46页 |
2.5.1 单质点体系的竖向隔震分析 | 第42-44页 |
2.5.2 碟形弹簧恢复力模型 | 第44-46页 |
2.6 新型三维隔震装置的实现 | 第46-47页 |
2.6.1 新型三维隔震装置的构造 | 第46-47页 |
2.6.2 新型三维隔震装置具备的性能 | 第4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反压式碟形弹簧组有限元模型建立与分析 | 第49-72页 |
引言 | 第49页 |
3.1 碟形弹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第49-59页 |
3.1.1 本构关系及单元类型 | 第49-51页 |
3.1.2 双片碟形弹簧模型网格划分及验证 | 第51-55页 |
3.1.3 叠合组合摩擦系数分析 | 第55-58页 |
3.1.4 对和组合接触验证分析 | 第58-59页 |
3.2 反压式碟形弹簧组整体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59-62页 |
3.2.1 16片复合碟形弹簧验证 | 第59-60页 |
3.2.2 16片复合碟形弹簧+顶底板验证 | 第60-61页 |
3.2.3 反压式碟形弹簧组整体模型的建立 | 第61-62页 |
3.3 整体模型静力加载工况分析 | 第62-65页 |
3.4 整体模型动载工况分析 | 第65-71页 |
3.4.1 动载工况 | 第65-66页 |
3.4.2 动载工况结果 | 第66-69页 |
3.4.3 动载工况结果分析 | 第69-7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反压式碟形弹簧隔震器试验研究 | 第72-88页 |
引言 | 第72页 |
4.1 试验方法及模型设计 | 第72-76页 |
4.1.1 试验装置 | 第72-73页 |
4.1.2 试验器材 | 第73-76页 |
4.2 试验内容 | 第76-80页 |
4.2.1 试验模型 | 第76-78页 |
4.2.2 静载试验 | 第78-79页 |
4.2.3 动载试验 | 第79-80页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80-86页 |
4.3.1 静载结果 | 第80-81页 |
4.3.2 动载结果 | 第81-84页 |
4.3.3 动载结果分析 | 第84-8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五章 三维隔震装置在古木结构中应用研究 | 第88-129页 |
引言 | 第88页 |
5.1 古木结构模型建立 | 第88-94页 |
5.1.1 西安钟楼概述 | 第88-92页 |
5.1.2 模型建立与验证 | 第92-94页 |
5.2 地震波选取及输入 | 第94-96页 |
5.3 三维隔震装置布置及优化分析 | 第96-106页 |
5.3.1 隔震层布置 | 第96-99页 |
5.3.2 结构自振周期对比分析 | 第99页 |
5.3.3 层间剪力对比分析 | 第99-101页 |
5.3.4 节点加速度对比分析 | 第101-104页 |
5.3.5 基础反力矩对比分析 | 第104页 |
5.3.6 隔震支座出力及变形对比分析 | 第104-106页 |
5.4 隔震结构模态分析 | 第106-108页 |
5.5 隔震前后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 第108-128页 |
5.5.1 层间剪力响应分析 | 第108-110页 |
5.5.2 层间位移角响应分析 | 第110-111页 |
5.5.3 加速度响应分析 | 第111-116页 |
5.5.4 位移响应分析 | 第116-121页 |
5.5.5 隔震层响应及验算 | 第121-12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9-131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29-130页 |
6.2 展望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申请专利情况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