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基于聚羟乙基谷氨酰胺和聚乙烯基内酰胺的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3-26页
    1.1 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 酶响应性聚合物第14-17页
    1.3 温度响应性聚合物第17-18页
    1.4 α-氨基酸N-羧酸酐(NCA)的开环聚合第18-22页
        1.4.1 开环聚合的机理第18-20页
        1.4.2 开环聚合的应用第20-22页
    1.5 RAFT聚合第22-24页
        1.5.1 RAFT聚合的机理第22-23页
        1.5.2 RAFT聚合的应用第23-24页
    1.6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第24-26页
第2章 聚[N-(2-羟乙基-L-谷氨酰胺)]-b-树枝状半胱胺(G-b-PHEG)的合成第26-34页
    2.1 引言第26-27页
    2.2 实验部分第27-30页
        2.2.1 仪器、设备和试剂第27页
        2.2.2 3 ,5-二羟基苯甲酸甲酯的合成第27页
        2.2.3 3 ,5-二(丙-2-炔基-1-氧)苯甲酸甲酯的合成第27-28页
        2.2.4 2 -(叔丁氧羰基氨基)-乙硫醇的合成第28页
        2.2.5 树枝化基元(G-COOCH3)的合成第28-29页
        2.2.6 树枝化基元引发剂(G-NH2)的合成第29页
        2.2.7 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G-b-PBLG)的合成第29-30页
        2.2.8 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G-b-PHEG)的合成第3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0-33页
        2.3.1 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G-b-PBLG)的合成与表征第30-31页
        2.3.2 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G-b-PHEG)的合成与表征第31-33页
    2.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3章 聚[N-(2-羟乙基-L-谷氨酰胺)]-b-树枝状半胱胺(G-b-PHEG)的性能研究第34-43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实验部分第34-37页
        3.2.1 仪器、设备和试剂第34-35页
        3.2.2 聚合物G-b-PHEG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第35页
        3.2.3 50 mMPBS(pH=6.5)缓冲溶液的配制第35页
        3.2.4 尼罗红PBS溶液的配制第35-36页
        3.2.5 包载尼罗红的聚合物(G-b-PHEG)胶束的制备第36页
        3.2.6 酶溶液的配制(80μM)第36页
        3.2.7 荧光监测不同酶浓度下尼罗红的酶响应释放第36页
        3.2.8 酶的降解-粒径分析第36页
        3.2.9 酶的降解-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第36-3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7-42页
        3.3.1 聚合物G-b-PHEG临界胶束浓度(CMC)第37-38页
        3.3.2 荧光监测尼罗红的酶响应释放第38-40页
        3.3.3 粒径和TEM分析胶束的酶降解第40-42页
    3.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4章 聚[N-(2-羟乙基-L-谷氨酰胺)]-b-树枝状聚酯(PHEG-Gn-bis-MPA)的合成第43-55页
    4.1 引言第43-44页
    4.2 实验部分第44-50页
        4.2.1 仪器、设备和试剂第44页
        4.2.2 异亚丙基-2,2-二(甲氧基)丙酸的合成第44页
        4.2.3 异亚丙基-2,2-二(甲氧基)丙酸酐的合成第44-45页
        4.2.4 Boc单保护乙二胺-G1-缩酮的合成第45页
        4.2.5 含末端羟基的HO-G1-Boc的合成第45页
        4.2.6 树枝化基元Fmoc-G1-Boc的合成第45-46页
        4.2.7 树枝化基元引发剂Fmoc-G1-NH2的合成第46页
        4.2.8 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PBLG-G1-bis-MPA)的合成第46-47页
        4.2.9 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PHEG-G1-bis-MPA)的合成第47页
        4.2.10 Boc单保护乙二胺-G2-缩酮的合成第47-48页
        4.2.11 含末端羟基的HO-G2-Boc的合成第48页
        4.2.12 树枝化基元Fmoc-G2-Boc的合成第48-49页
        4.2.13 树枝化基元引发剂Fmoc-G2-NH2的合成第49页
        4.2.14 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PBLG-G2-bis-MPA)的合成第49-50页
        4.2.15 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PHEG-G2-bis-MPA)的合成第5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0-54页
        4.3.1 嵌段共聚物(PBLG-Gn-bis-MPA)的合成与表征第50-51页
        4.3.2 嵌段共聚物(PHEG-Gn-bis-MPA)的合成与表征第51-54页
    4.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5章 聚[N-(2-羟乙基-L-谷氨酰胺)]-b-树枝状聚酯(PHEG-Gn-bis-MPA)的性能研究第55-62页
    5.1 引言第55页
    5.2 实验部分第55-56页
        5.2.1 仪器、设备和试剂第55页
        5.2.2 聚合物PHEG-Gn-bis-MPA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第55页
        5.2.3 聚合物PHEG-Gn-bis-MPA的酶响应性性能研究第55-5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6-60页
        5.3.1 聚合物PHEG-Gn-bis-MPA临界胶束浓度(CMC)第56-58页
        5.3.2 荧光监测尼罗红的酶响应释放第58-59页
        5.3.3 粒径分析胶束的酶降解第59-60页
    5.4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6章 聚(N-乙烯基吡咯烷酮)-b-树枝状聚酯(PNVP-Gn-bis-MPA)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62-73页
    6.1 引言第62页
    6.2 实验部分第62-65页
        6.2.1 仪器、设备和试剂第62-63页
        6.2.2 聚合物PNVP-G1-缩酮的合成第63页
        6.2.3 PNVP-G1-OH的合成第63页
        6.2.4 PNVP-G1-bis-MPA的合成第63-64页
        6.2.5 PNVP-G2-缩酮的合成第64页
        6.2.6 PNVP-G2-OH的合成第64页
        6.2.7 PNVP-G2-bis-MPA的合成第64-65页
        6.2.8 PNVP-Gn-bis-MPA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第65页
        6.2.9 PNVP-Gn-bis-MPA的酶响应性性能研究第65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65-71页
        6.3.1 共聚物(PNVP-Gn-bis-MPA)的合成与表征第65-66页
        6.3.2 共聚物(PNVP-Gn-bis-MPA)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测定第66-67页
        6.3.3 聚合物PNVP-Gn-bis-MPA临界胶束浓度(CMC)第67-69页
        6.3.4 荧光监测尼罗红的酶响应释放第69-70页
        6.3.5 粒径分析胶束的酶降解第70-71页
    6.4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7章 聚(N-乙烯基己内酰胺)-b-树枝状聚酯(PNVCL-Gn-bis-MPA)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第73-88页
    7.1 引言第73页
    7.2 实验部分第73-77页
        7.2.1 仪器、设备和试剂第73-74页
        7.2.2 聚合物PNVCL-NHBoc的合成第74页
        7.2.3 PNVCL-NH2的合成第74页
        7.2.4 PNVCL-G1-缩酮的合成第74-75页
        7.2.5 PNVCL-G1-OH的合成第75页
        7.2.6 PNVCL-G1-bis-MPA的合成第75-76页
        7.2.7 PNVCL-G2-缩酮的合成第76页
        7.2.8 PNVCL-G2-OH的合成第76页
        7.2.9 PNVCL-G2-bis-MPA的合成第76-77页
        7.2.10 PNVCL-Gn-bis-MPA的温度响应性能研究第77页
        7.2.11 PNVCL-Gn-bis-MPA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第77页
        7.2.12 PNVCL-Gn-bis-MPA的酶响应性性能研究第77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77-87页
        7.3.1 线形-树枝状嵌段共聚物(PNVCL-Gn-bis-MPA)的合成与表征第77-78页
        7.3.2 共聚物(PNVCL-Gn-bis-MPA)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测定第78-79页
        7.3.3 共聚物PNVCL-Gn-bis-MPA的温度响应性能研究第79-81页
        7.3.4 聚合物PNVCL-Gn-bis-MPA临界胶束浓度(CMC)第81-83页
        7.3.5 荧光监测尼罗红的酶响应释放第83-85页
        7.3.6 粒径分析胶束的酶降解第85-87页
    7.4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8章 结论第88-90页
    8.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第88-89页
    8.2 本论文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今后工作的展望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6页
附录第96-10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101-102页
致谢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锰催化借氢反应及醌类衍生物中的合成
下一篇:含可断裂二硫键的硅烷偶联剂与多功能链接臂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