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2.1 沙尘气溶胶和沙尘暴 | 第14-15页 |
1.2.2 沙尘气溶胶数值模式 | 第15-16页 |
1.2.3 沙漠大气边界层 | 第16-17页 |
1.2.4 塔里木盆地沙尘暴过程 | 第17-18页 |
1.2.5 亚洲沙尘气溶胶区域输送 | 第18-19页 |
1.2.6 沙尘气溶胶辐射强迫特征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第二章 模式与观测资料介绍 | 第23-29页 |
2.1 模式简介 | 第23-24页 |
2.1.1 中尺度气象模式WRF | 第23页 |
2.1.2 中尺度模式WRF-CHEM | 第23-24页 |
2.2 GOCART起沙参数化方案 | 第24-25页 |
2.3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 | 第25-27页 |
2.3.1 YSU方案 | 第25页 |
2.3.2 ACM2方案 | 第25-26页 |
2.3.3 MYJ方案 | 第26页 |
2.3.4 BL方案 | 第26页 |
2.3.5 MYNN2.5方案 | 第26-27页 |
2.4 CALIPSO卫星资料 | 第27页 |
2.5 地基气象观测数据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大气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模拟评估 | 第29-43页 |
3.1 WRF模式与观测资料分析 | 第29-33页 |
3.1.1 WRF模式设置 | 第29-30页 |
3.1.2 边界层方案介绍 | 第30-31页 |
3.1.3 观测资料及分析 | 第31-33页 |
3.2 模拟分析 | 第33-41页 |
3.2.1 近地面气温及地表温度 | 第33-35页 |
3.2.2 10m风速 | 第35-36页 |
3.2.3 地表通量 | 第36-38页 |
3.2.4 边界层高度 | 第38-39页 |
3.2.5 温湿风垂直廓线 | 第39-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塔克拉玛干沙漠一次典型春季沙尘暴过程沙尘气溶胶时空变化的模拟分析 | 第43-57页 |
4.1 天气形势变化 | 第43-45页 |
4.1.1 高空天气形势 | 第43-44页 |
4.1.2 地面天气系统 | 第44-45页 |
4.2 WRF-CHEM模式设置 | 第45-46页 |
4.3 修改土壤湿度 | 第46页 |
4.4 模式验证 | 第46-50页 |
4.5 结果分析 | 第50-54页 |
4.5.1 地表沙尘气溶胶分布 | 第50-51页 |
4.5.2 经向结构 | 第51-52页 |
4.5.3 纬向结构 | 第52-53页 |
4.5.4 边界层上部沙尘气溶胶分布 | 第53-5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7页 |
第五章 塔里木盆地一次典型沙尘暴过程沙尘气溶胶的收支关系及区域传输特征 | 第57-69页 |
5.1 沙尘排放量、柱浓度、沉降量的分布 | 第57-60页 |
5.2 塔里木盆地沙尘气溶胶区域输送特征 | 第60-64页 |
5.3 塔里木盆地沙尘气溶胶的收支估算 | 第64-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第六章 塔里木盆地一次沙尘暴过程沙尘气溶胶辐射强迫特征 | 第69-79页 |
6.1 模式设置 | 第69-70页 |
6.2 沙尘气溶胶白天辐射强迫 | 第70-73页 |
6.3 沙尘气溶胶夜间辐射强迫 | 第73-75页 |
6.4 区域平均辐射强迫 | 第75-7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6-7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3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9-80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80-81页 |
7.3 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5页 |
作者简历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