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缩略语词表 | 第4-6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Summary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1 泌乳动物乳房炎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1 蛋白质组学的概念 | 第14页 |
1.2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主要技术 | 第14-17页 |
1.2.1 蛋白质分离技术 | 第15页 |
1.2.2 质谱分析技术 | 第15-17页 |
1.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7页 |
1.3 蛋白质组学在泌乳动物乳房炎中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20-55页 |
第一章 绵羊乳腺蛋白质2-DE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第20-30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21-22页 |
1.4 方法 | 第22-24页 |
1.4.1 乳腺总蛋白的提取及浓度的测定 | 第22页 |
1.4.2 双向凝胶电泳 | 第22-24页 |
1.4.3 考马斯亮蓝染色 | 第24页 |
1.4.4 凝胶扫描与检测 | 第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2.1 蛋白定量的结果 | 第24-25页 |
2.2 不同上样量2-DE图谱的比较 | 第25-26页 |
2.3 不同聚焦时间2-DE图谱的比较 | 第26页 |
2.4 不同分离胶2-DE图谱的比较 | 第26-27页 |
2.5 不同pH范围内2-DE图谱的比较 | 第27-28页 |
2.6 三块胶重复 | 第28页 |
3 讨论 | 第28-30页 |
第二章 正常与临床型乳房炎绵羊乳腺差异性蛋白质的研究 | 第30-42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30页 |
1.4 方法 | 第30-31页 |
1.4.1 乳腺组织样品制备 | 第30页 |
1.4.2 双向凝胶电泳 | 第30页 |
1.4.3 考马斯亮染色 | 第30页 |
1.4.4 凝胶扫描与检测 | 第30-31页 |
1.4.5 筛选与切胶 | 第31页 |
1.4.6 胶酶解与质谱分析 | 第31页 |
1.4.7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40页 |
2.1 正常与临床型乳房炎绵羊乳腺蛋白2-DE图谱的结果 | 第31-34页 |
2.2 绵羊乳腺差异性蛋白质的质谱鉴定结果 | 第34-37页 |
2.2.1 质谱鉴定 | 第34-37页 |
2.3 差异性表达蛋白质的GO聚类分析 | 第37-38页 |
2.4 差异性表达蛋白质的KEGG通路分析 | 第38-39页 |
2.5 差异性表达蛋白质的互作网络分析 | 第39-40页 |
3 讨论 | 第40-42页 |
第三章 4个差异性表达蛋白质的验证 | 第42-55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2-47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2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42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42-43页 |
1.4 方法 | 第43-47页 |
1.4.1 乳腺组织RNA提取及cDNA的合成 | 第43页 |
1.4.2 引物设计及合成 | 第43-44页 |
1.4.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44页 |
1.4.4 乳腺组织蛋白的提取 | 第44页 |
1.4.5 免疫印迹 | 第44-45页 |
1.4.6 乳腺切片制作 | 第45-46页 |
1.4.7 乳腺组织免疫组织化学 | 第46-47页 |
1.4.8 数据处理 | 第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1页 |
2.1 4 个差异性蛋白质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分析 | 第47-48页 |
2.2 4 个差异性蛋白质在蛋白水平上的表达分析 | 第48-49页 |
2.3 乳腺组织中差异性蛋白质的定位和表达 | 第49-50页 |
2.4 正常与临床型乳房炎绵羊乳腺组织的HE染色结果 | 第50-51页 |
3 讨论 | 第51-55页 |
第三部分 全文总结 | 第55-56页 |
1 结论 | 第55页 |
2 创新点 | 第55页 |
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附录 溶液配制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个人简介 | 第67-68页 |
导师简介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