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各类型土与地基论文--无粘附力(无凝聚性)土与地基论文

各向异性砂土的亚塑性模型及离散元模拟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4页
    1.1 引言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1 亚塑性理论研究概况第11-12页
        1.2.2 各向异性砂土DEM模拟第12-13页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与主要内容第13-14页
第二章 Wu等砂土各向异性亚塑性本构模型第14-24页
    2.1 亚塑性本构的基本思想第14-16页
        2.1.1 张量运算的基本规则第14-15页
        2.1.2 亚塑性材料的定义第15页
        2.1.3 Wu等各向同性砂土亚塑性本构模型第15-16页
    2.2 Wu等各向异性砂土亚塑性本构模型第16-20页
        2.2.1 各向同性模型向各向异性模型的转化第17-18页
        2.2.2 破坏面和流动法则第18-20页
    2.3 模型排水试验的特点第20-23页
        2.3.1 孔隙率的影响第20-21页
        2.3.2 沉积面角度的影响第21-23页
    2.4 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宏细观结合砂土各向异性亚塑性本构模型第24-58页
    3.1 宏细观结合描述各向异性的基本思路第24-31页
        3.1.1 各向异性状态变量的定义第24-25页
        3.1.2 考虑主应力轴旋转的各向异性状态变量第25-27页
        3.1.3 各向异性状态变量的特点第27-31页
    3.2 各向异性模型的建立第31-42页
        3.2.1 临界状态线第31-36页
        3.2.2 模型建立第36页
        3.2.3 亚塑性参数的确定第36-41页
        3.2.4 屈服及破坏特性第41-42页
        3.2.5 流动法则第42页
    3.3 双轴排水试验特点第42-46页
        3.3.1 模型的构建与参数确定第42-43页
        3.3.2 各向同性双轴试验特性第43-44页
        3.3.3 各向异性双轴试验特性第44-46页
    3.4 真三轴排水试验的特点第46-56页
        3.4.1 孔隙比对试验特性的影响第46-52页
        3.4.2 各向异性对试验的影响第52-54页
        3.4.3 中主应力系数对试验的影响第54-56页
    3.5 小结第56-58页
第四章 基于PFC~(2D)各向异性砂土平面应变试验第58-88页
    4.1 引言第58页
    4.2 PFC~(2D)平面应变试验研究的基础第58-65页
        4.2.1 颗粒流数值实验方法的基本特点第59-60页
        4.2.2 PFC~(2D)双轴试验分析的基本假定第60页
        4.2.3 PFC~(2D)双轴试验程序说明第60-61页
        4.2.4 模型的构建第61-64页
        4.2.5 伺服控制的机理第64-65页
    4.3 不同颗粒形状的砂土平面应变试验模拟第65-81页
        4.3.1 圆形颗粒第66-69页
        4.3.2 类椭圆形颗粒第69-72页
        4.3.3 类长方形颗粒第72-75页
        4.3.4 类三角形颗粒第75-78页
        4.3.5 类正方形颗粒第78-81页
    4.4 模型的分析与对比第81-87页
        4.4.1 规则排列与交错排列第81-85页
        4.4.2 接触力链与速度场的演化机理第85-87页
    4.5 小结第87-88页
第五章 不同加载路径下的真三轴试验模拟第88-110页
    5.1 引言第88页
    5.2 颗粒流数值试验方法的真三轴试验第88-96页
        5.2.1 DEM模型构建与参数标定第90-91页
        5.2.2 加载方式第91-94页
        5.2.3 等b等p试验第94-96页
    5.3 DEM真三轴试验模拟第96-103页
        5.3.1 圆形颗粒第96-98页
        5.3.2 类椭圆形颗粒第98-99页
        5.3.3 应力应变行为的力学响应第99-101页
        5.3.4 接触力链的演化机理第101-103页
    5.4 模型的分析与对比第103-108页
    5.5 小结第108-11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10-112页
    6.1 结论第110-111页
    6.2 展望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8页
附录:各向异性亚塑性本构模型的推导过程第118-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研究--以银川市西鸽现代休闲酒庄规划设计实践为例
下一篇:秦岭河谷型乡镇临街建筑声环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