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传热学论文

不锈钢表面碳纳米管阵列的制备及滴状冷凝传热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创新点摘要第8-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2-14页
        1.1.1 电厂乏汽余热大量浪费第12页
        1.1.2 烟气中水汽余热的大量损失第12-13页
        1.1.3 我国余热回收率低第13页
        1.1.4 滴状冷凝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滴状冷凝的基本理论第14-17页
        1.2.1 滴状凝结和膜状凝结第14页
        1.2.2 滴状凝结的传热分析第14-15页
        1.2.3 滴状凝结的形成机理第15-16页
        1.2.4 滴状凝结的实现方法第16-17页
    1.3 微尺度构筑实现滴状冷凝研究进展第17-23页
        1.3.1 微尺度构筑实现滴状冷凝理论研究进展第17-19页
        1.3.2 微尺度构筑实现滴状冷凝实验研究进展第19-20页
        1.3.3 金属表面制备碳纳米管阵列及其促进滴状冷凝的研究进展第20-23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3-24页
第二章 表面制备与实验方法第24-30页
    2.1 制备方法第24-25页
        2.1.1 基底材料及其预处理第24页
        2.1.2 碳纳米管阵列制备方案第24-25页
    2.2 样品表征第25-30页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第25页
        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25页
        2.2.3 碳纳米管阵列高度和管径的测量第25-26页
        2.2.4 拉曼光谱第26页
        2.2.5 碳纳米管阵列的疏水性能第26页
        2.2.6 碳纳米管阵列与基底的粘附力测试第26-27页
        2.2.7 碳纳米管阵列的传热性能测试第27-30页
第三章 碳纳米管阵列制备过程中气氛、碳源与基底的影响第30-36页
    3.1 不同气氛条件下制备碳纳米管阵列第30-32页
        3.1.1 氩气为载气制备碳纳米管阵列第30-31页
        3.1.2 氢氩混合气为载气制备碳纳米管阵列第31页
        3.1.3 氮气为载气制备碳纳米管阵列第31-32页
    3.2 N_2气氛下不同基底碳纳米管阵列生长情况及疏水性第32-34页
        3.2.1 不锈钢304为基底制备碳纳米管阵列第32页
        3.2.2 铁为基底制备碳纳米管阵列第32-33页
        3.2.3 紫铜为基底制备碳纳米管阵列第33页
        3.2.4 黄铜为基底制备碳纳米管阵列第33-34页
    3.3 不同碳源条件下碳纳米管阵列的制备第34页
        3.3.1 二甲苯为碳源碳纳米管阵列的制备第34页
        3.3.2 环己烷为碳源碳纳米管阵列的制备第34页
    3.4 浮动催化法在不锈钢基底上生长定向碳纳米管阵列机理分析第34-35页
    3.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四章 正交试验法确定碳纳米管阵列制备的适宜条件第36-53页
    4.1 正交试验设计方案第36-37页
    4.2 正交试验结果第37-49页
    4.3 各因素对碳纳米管阵列高度、定向性及接触角的影响大小分析第49-52页
    4.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五章 碳纳米管阵列的可控制备第53-68页
    5.1 反应时间对碳纳米管阵列制备的影响第53-55页
    5.2 反应温度对碳纳米管阵列制备的影响第55-57页
    5.3 溶液进给速率对碳纳米管阵列制备的影响第57-59页
    5.4 催化剂浓度对碳纳米管阵列制备的影响第59-61页
    5.5 载气流量对碳纳米管阵列制备的影响第61-63页
    5.6 刻蚀时间对碳纳米管阵列制备的影响第63-66页
    5.7 最佳条件下碳纳米管阵列性能表征第66-67页
    5.8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六章 超疏水表面的滴状冷凝传热实验第68-74页
    6.1 不凝性气体含量对超疏水表面冷凝液滴行为的影响第68-69页
        6.1.1 高不凝性气体含量蒸汽在碳纳米管阵列表面冷凝弹跳现象第68-69页
        6.1.2 纯蒸汽在超疏水碳纳米管阵列表面了冷凝行为第69页
    6.2 超疏水表面低压蒸汽冷凝传热计算第69-70页
    6.3 组合表面强化凝结换热的研究第70-72页
        6.3.1 亲/疏水组合表面比例设计及制备第70-71页
        6.3.2 凝结换热测冷凝水珠质量实验第71-72页
        6.3.3 凝结换热测温实验第72页
    6.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4-76页
    7.1 结论第74-75页
    7.2 展望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1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81-82页
致谢第82-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辐射传递方程求解的扩散近似法研究
下一篇:废碱液烟气脱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