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三、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第11-12页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2页 |
五、本文的研究结构 | 第12-14页 |
第一章 预备行为实行化概述 | 第14-22页 |
第一节 《刑法修正案(九)》的立法导向 | 第14-17页 |
一、刑事立法与刑事政策 | 第14-15页 |
二、刑事立法与预备行为实行化 | 第15-16页 |
三、刑事政策对预备行为实行化的导向 | 第16-17页 |
(一) 对预备行为进行实行化符合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 第16-17页 |
(二) 预备行为实行化符合我国刑法目的的需求 | 第17页 |
第二节 犯罪预备实行化的概念厘析 | 第17-22页 |
一、预备行为的概念 | 第17-18页 |
二、预备行为与独立预备行为成罪的关系 | 第18-19页 |
三、犯罪预备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分 | 第19-22页 |
(一) 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 | 第20页 |
(二) 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我国预备行为实行化的历史沿革和现状 | 第22-29页 |
第一节 我国预备行为实行化的历史沿革 | 第22-24页 |
一、封建刑法的预备行为实行化 | 第22-23页 |
二、1979年《刑法》关于预备行为实行化的规定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我国预备行为实行化立法的现状 | 第24-29页 |
一、1997年《刑法》的相关规定 | 第24-25页 |
二、新增独立预备行为成罪的立法观察 | 第25-29页 |
(一) 非法利用网络信息罪 | 第25-27页 |
(二) 准备实施恐怖活动罪 | 第27-29页 |
第三章 预备行为实行化的正当性依据 | 第29-39页 |
第一节 预备行为实行化的理论基础 | 第29-31页 |
一、实现保护法益早期化的需要 | 第29-31页 |
二、现行规定的不足 | 第31页 |
第二节 国外的相关立法借鉴 | 第31-34页 |
一、英美法系 | 第32页 |
二、大陆法系 | 第32-34页 |
(一) 德国 | 第32-33页 |
(二) 日本 | 第33-34页 |
第三节 预备行为实行化扩张的必要性 | 第34-39页 |
一、独立预备行为成罪的处罚 | 第34-35页 |
二、独立预备行为成罪的增设 | 第35-36页 |
三、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对相关罪名预备行为实行化的影响 | 第36-39页 |
第四章 我国预备行为实行化的合理构建 | 第39-45页 |
第一节 防止刑罚权的过度扩张 | 第39-41页 |
一、预备行为实行化应当遵循刑法谦抑性原则 | 第39-40页 |
二、预备行为实行化的进程应当遵循被动原则 | 第40-41页 |
第二节 预备行为实行化彰显价值取向 | 第41-43页 |
一、重大法益保护 | 第41-42页 |
二、社会价值平衡 | 第42-43页 |
第三节 立法上明确预备行为的处罚 | 第43-45页 |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 | 第43页 |
二、关于当代独立预备行为成罪的立法思考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