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1.2 多目标优化与稳健性设计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多目标优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稳健性设计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有限元参数化建模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国外有限元参数化建模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国内有限元参数化建模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 本文的课题来源及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多目标稳健性设计 | 第19-33页 |
2.1 多目标优化方法 | 第19-23页 |
2.1.1 满意度函数法 | 第19-21页 |
2.1.2 质量损失函数法 | 第21-22页 |
2.1.3 多目标优化方法的选择 | 第22-23页 |
2.2 稳健性设计 | 第23-29页 |
2.2.1 田口稳健性设计 | 第24-26页 |
2.2.2 基于双响应曲面法的稳健性设计 | 第26-28页 |
2.2.3 两种稳健性设计的比较 | 第28-29页 |
2.3 基于信噪比与满意度的多目标稳健性设计 | 第29-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有限元参数化建模方法 | 第33-40页 |
3.1 参数化建模 | 第33-34页 |
3.2 有限元参数化建模方法 | 第34-36页 |
3.2.1 两种参数化建模方法的比较 | 第35-36页 |
3.3 基于节点坐标变换的有限元参数化建模方法 | 第36-39页 |
3.3.1 节点坐标读取 | 第36-38页 |
3.3.2 坐标变换 | 第38-39页 |
3.3.3 生成新模型 | 第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吸能导向抗撞拓扑结构的参数化建模软件开发 | 第40-52页 |
4.1 软件总体设计 | 第40-43页 |
4.2 软件功能模块的搭建 | 第43-47页 |
4.2.1 实验设计模块 | 第43-44页 |
4.2.2 有限元参数化建模分析模块 | 第44-45页 |
4.2.3 多目标稳健性设计模块 | 第45-47页 |
4.3 软件用户界面设计 | 第47-50页 |
4.3.1 实验设计参数输入界面 | 第48页 |
4.3.2 参数化建模分析界面 | 第48-49页 |
4.3.3 实验数据录入界面 | 第49页 |
4.3.4 优化结果显示界面 | 第49-50页 |
4.4 软件流程图 | 第50-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白车身头部结构多目标稳健性设计实例 | 第52-62页 |
5.1 实验设计 | 第52-55页 |
5.1.1 实验条件 | 第52-53页 |
5.1.2 因素与水平确定 | 第53-54页 |
5.1.3 优化指标的确定 | 第54-55页 |
5.1.4 稳健性实验设计 | 第55页 |
5.2 多目标稳健性设计 | 第55-58页 |
5.2.1 优化指标观测值 | 第55-56页 |
5.2.2 多目标稳健性设计结果 | 第56-58页 |
5.3 优化结果验证分析 | 第58-61页 |
5.3.1 正面碰撞安全性验证 | 第58-59页 |
5.3.2 偏置碰撞安全性验证 | 第59-60页 |
5.3.3 稳健性对比分析 | 第60-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9-70页 |
附录B 吸能导向抗撞拓扑结构的参数化建模软件源程序 | 第7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