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气候变化引起的环境问题 | 第13-14页 |
1.1.2. 能源危机 | 第14页 |
1.1.3. 国际经济形势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 第19-25页 |
2.1. 国内外理论研究动态 | 第19-20页 |
2.1.1. 国外相关理论 | 第19-20页 |
2.1.2. 国内相关理论 | 第20页 |
2.2. 产业低碳创新系统的理论渊源 | 第20-23页 |
2.2.1. 产业创新系统 | 第21-22页 |
2.2.2. 低碳经济与低碳创新 | 第22-23页 |
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产业低碳创新系统的界定、结构及功能 | 第25-37页 |
3.1. 产业低碳创新系统的界定 | 第25页 |
3.2. 产业低碳创新系统的结构 | 第25-28页 |
3.2.1. 创新主体 | 第26页 |
3.2.2. 参与主体 | 第26-27页 |
3.2.3. 网络主体间的互动机制 | 第27-28页 |
3.3. 产业低碳创新系统的功能 | 第28-32页 |
3.3.1. “创新系统”的功能 | 第28页 |
3.3.2. 产业低碳创新系统的功能 | 第28-31页 |
3.3.3. 各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 | 第31-32页 |
3.4. 产业低碳创新系统形成的驱动因素 | 第32-37页 |
3.4.1. 产业低碳创新系统形成的驱动因素 | 第32-35页 |
3.4.2. 低碳化转型的外部驱动因素 | 第35-37页 |
第四章 产业低碳创新系统的演化机制 | 第37-47页 |
4.1. 产业低碳创新系统的动力机制 | 第37-40页 |
4.1.1. 外部需求动力 | 第38页 |
4.1.2. 内部需求动力 | 第38-39页 |
4.1.3 国际形势与环境推动力 | 第39页 |
4.1.4. 政策引导与扶持的动力 | 第39-40页 |
4.1.5. 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的助推力 | 第40页 |
4.2. 产业低碳创新系统的成果转化机制 | 第40-41页 |
4.3. 产业低碳创新系统的市场机制 | 第41页 |
4.4. 产业低碳创新系统的共享机制 | 第41页 |
4.5. 产业低碳创新系统的协同创新演化机制 | 第41-42页 |
4.5.1. 知识流动机制 | 第42页 |
4.5.2. 人才流动机制 | 第42页 |
4.5.3. 技术转移机制 | 第42页 |
4.6. 煤化工产业案例 | 第42-47页 |
4.6.1. 煤化工产业现状 | 第43-44页 |
4.6.2. 煤化工产业低碳创新模式演化路径分析 | 第44-47页 |
第五章 产业低碳创新系统运行效率评价研究 | 第47-55页 |
5.1. DEA模型简介 | 第47页 |
5.2. 建立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 第47-48页 |
5.3. 样本与数据的获取 | 第48-52页 |
5.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2-55页 |
第六章 推进产业低碳创新演化的政策建议 | 第55-57页 |
6.1. 加大低碳技术自主研发力度 | 第55页 |
6.2. 搭建知识共享平台,增进知识技术间的跨行业交流 | 第55-56页 |
6.3. 加大企业为中心的协同演化能力 | 第56页 |
6.4. 推进技术与产品的市场化、规模化应用 | 第56-5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7页 |
导师和作者简介 | 第67-68页 |
附件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