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4-2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4-16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14页 |
1.2 主要实验药品和试剂 | 第14页 |
1.3 实验所需器材、设备 | 第14-1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6-22页 |
2.1 动物分组及AS斑块模型的建立 | 第16-17页 |
2.2 实验给药方法 | 第17页 |
2.3 指标检测 | 第17-21页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2-29页 |
1 一般情况观察 | 第22页 |
2 血脂水平 | 第22-23页 |
3 血清IL-8、IL-10含量 | 第23-24页 |
3.1 各组血清中IL-8含量比较 | 第23页 |
3.2 各组血清中IL-10含量比较 | 第23-24页 |
4 主动脉形态学检查 | 第24-25页 |
5 IL-10在斑块中的表达 | 第25-27页 |
6 CD105在斑块中的表达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29-36页 |
1 AS斑块的形成与炎症反应及血管新生的关系 | 第29-31页 |
1.1 促炎因子IL-8高度表达,促进AS斑块的生成 | 第29-30页 |
1.2 抗炎因子IL-10表达减少,抑制炎症反应能力减弱 | 第30-31页 |
1.3 CD105促进斑块内病理性血管新生,破坏其稳定性 | 第31页 |
2 中医对AS斑块的认识 | 第31-32页 |
3 冠心消斑胶囊防治AS斑块的依据 | 第32-33页 |
4 冠心消斑胶囊中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33-34页 |
5 本研究结果对AS斑块作用机理的探讨 | 第34-35页 |
6 本实验的不足之处及下一步设想 | 第35-36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文献综述 | 第4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