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服可行性之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何为国服 | 第12-13页 |
第二章 中国古代礼服价值分析 | 第13-21页 |
2.1 探讨古代礼服价值的必要性 | 第13-14页 |
2.2 古代礼服的价值分析 | 第14-19页 |
2.2.1 “序”的体现 | 第14-15页 |
2.2.2 “礼”的体现 | 第15-17页 |
2.2.3 “中”的体现 | 第17-18页 |
2.2.4 “比”的体现 | 第18-19页 |
2.2.5 “育”的体现 | 第19页 |
2.3 小结 | 第19-21页 |
第三章 近现代礼服变迁及分析 | 第21-27页 |
3.1 西式礼服进入国门 | 第21-22页 |
3.2 国民政府礼服规定 | 第22-23页 |
3.3 中山装 | 第23-24页 |
3.4 现代礼服变迁 | 第24-26页 |
3.5 小结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当今礼服的国际惯例 | 第27-33页 |
4.1 西式礼服着装规范 | 第27-29页 |
4.2 西式礼服国际化 | 第29-30页 |
4.3 西式礼服价值分析 | 第30页 |
4.4 小结 | 第30-33页 |
第五章 创立当代国服的可行性 | 第33-43页 |
5.1 国服的价值内涵 | 第33-36页 |
5.1.1 民族精神的传承 | 第33页 |
5.1.2 民族凝聚的加强 | 第33-34页 |
5.1.3 个体行为的塑造 | 第34-36页 |
5.2 创立国服的现实基础 | 第36-38页 |
5.2.1 当代国服的缺失 | 第36-37页 |
5.2.2 物质条件的成熟 | 第37-38页 |
5.3 创立国服的理论色彩 | 第38-42页 |
5.3.1 国际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 第38-39页 |
5.3.2 创建国服的多方呼唤 | 第39-42页 |
5.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六章 当代国服内涵意蕴的多维度交叉 | 第43-51页 |
6.1 现代性和传统性 | 第43-47页 |
6.1.1 现代性 | 第43-45页 |
6.1.2 传统性 | 第45-46页 |
6.1.3 服饰的转变 | 第46-47页 |
6.2 古今和中西 | 第47-48页 |
6.2.1 时空维度的交叉 | 第47页 |
6.2.2 四维的融合 | 第47-48页 |
6.3 统一性与多样性 | 第48-49页 |
6.3.1 两个维度 | 第48-49页 |
6.3.2 集体与个体的调和 | 第49页 |
6.4 对当代国服的建议 | 第49-51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