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史学理论论文--史学史论文--中国论文

梁启超的史学自觉与史学批评

ABSTRACT第3页
绪论第6-15页
    一、选题缘由第6页
    二、研究综述第6-14页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第14-15页
第一章 由忧患而担当:梁启超史学自觉意识的产生第15-27页
    第一节 梁启超的史学自觉第15-17页
    第二节 梁启超史学自觉产生的背景第17-21页
        一、时局忧患第17-18页
        二、研究西方热潮的兴起第18-20页
        三、重视西方史学理论的引入第20-21页
    第三节 梁启超史学自觉的内在依据第21-23页
        一、家学打造的汉学基础第21-22页
        二、万木草堂师从康有为,经世思想浓烈第22-23页
    第四节 梁启超史学自觉的外来影响第23-27页
        一、日本学术的影响第23-25页
        二、欧洲学术的影响第25-27页
第二章 从偏激到理性:梁启超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批判和总结第27-45页
    第一节 早期的偏激批判第27-34页
        一、批判旧史存在“四弊”、“二病”、“三恶果”第28-30页
        二、重新界说史学及史学范围第30-31页
        三、批判旧史的“中国中心观”第31页
        四、批判旧史的“正统观”第31-32页
        五、批判旧史的“书法”和“纪年”第32-34页
    第二节 晚年的理性批判第34-40页
        一、中国史学最为发达第34-35页
        二、中国史学不断进步第35-38页
        三、中国史学需要改造第38-40页
    第三节 迷信西学与传统文化自信第40-45页
        一、梁启超自身处境的变化第40-41页
        二、梁启超对西学认识的深入第41-42页
        三、梁启超内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第42-45页
第三章 从革命到改造:梁启超对新史学的探索和构建第45-60页
    第一节 由“史界革命”到“史之改造”第45-47页
    第二节“普遍史”与“专门史”的构建第47-55页
        一、“普遍史”的构建第47-50页
        二、“专门史”的构建第50-51页
        三、人的专史的做法第51-54页
        四、文物的专史的做法第54-55页
    第三节 从“君史”、“国史”到“民史”第55-58页
        一、中国旧史中的“君史”、“国史”第55-56页
        二、新史学倡导的“民史”第56-58页
    第四节“科际整合”的新视野第58-60页
结语第60-63页
参考文献第63-6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方人对钓鱼岛认知的演变
下一篇:20世纪80年代“史学与现实关系”讨论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