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3.1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 第12-14页 |
1.3.2 微胶囊的导向功能 | 第14-16页 |
1.3.3 微胶囊的可控释放功能 | 第16-19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液滴形成与导向性微胶囊释放机理分析 | 第20-37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液滴形成基础理论 | 第20-23页 |
2.2.1 液滴形成的无量纲参数 | 第20-21页 |
2.2.2 液滴形成的有关效应 | 第21-23页 |
2.3 液滴的生成及仿真分析 | 第23-28页 |
2.3.1 液滴的生成机理分析 | 第23-25页 |
2.3.2 液滴生成的仿真分析 | 第25-28页 |
2.4 导向性微胶囊加电释放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36页 |
2.4.1 导向性微胶囊在电场中产生的有关效应 | 第28-32页 |
2.4.2 导向性微胶囊加电释放机理及仿真分析 | 第32-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基于双乳液滴的导向性微胶囊的制备 | 第37-53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导向性微胶囊制备的总体方案设计 | 第37-38页 |
3.3 导向性双核双乳液滴生成的玻璃毛细管芯片加工 | 第38-41页 |
3.3.1 玻璃毛细管的加工 | 第38-39页 |
3.3.2 玻璃毛细管微流控芯片的加工 | 第39-41页 |
3.4 导向性双核双乳液滴的合成 | 第41-45页 |
3.4.1 导向性双核双乳液滴合成所需仪器与材料 | 第41-42页 |
3.4.2 实验系统的搭建 | 第42页 |
3.4.3 导向性双核双乳液滴的制备 | 第42-44页 |
3.4.4 导向性微胶囊的制备 | 第44-45页 |
3.5 导向性双核双乳液滴生成过程中的影响参数 | 第45-52页 |
3.5.1 各相流速对双乳液滴内核数目的影响 | 第45-48页 |
3.5.2 各相流速对双乳液滴内核大小的影响 | 第48-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导向性微胶囊的操控实验研究 | 第53-68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导向性微胶囊操控实验的总体方案设计 | 第53-54页 |
4.3 导向性微胶囊操控实验芯片的加工 | 第54-58页 |
4.3.1 ITO电极的加工 | 第55-56页 |
4.3.2 PDMS通道的加工 | 第56-58页 |
4.3.3 PDMS通道与电极键合 | 第58页 |
4.4 导向性微胶囊的操控实验 | 第58-66页 |
4.4.1 导向性微胶囊操控实验系统的搭建 | 第58-59页 |
4.4.2 导向性微胶囊的定向运输实验 | 第59-61页 |
4.4.3 导向性微胶囊的可控释放实验 | 第61-66页 |
4.4.4 导向性微胶囊的定向撤离实验 | 第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5章 基于导向性微胶囊的粒子操纵研究 | 第68-86页 |
5.1 引言 | 第68页 |
5.2 基于导向性微胶囊的粒子操纵实验总体方案设计 | 第68-69页 |
5.3 载有荧光粒子的导向性微胶囊的制备 | 第69-70页 |
5.4 基于导向性微胶囊的荧光粒子定向运输研究 | 第70-72页 |
5.5 基于导向性微胶囊的荧光粒子可控释放研究 | 第72-78页 |
5.5.1 导向性微胶囊的运动分析 | 第73-76页 |
5.5.2 导向性微胶囊的释放分析 | 第76-78页 |
5.6 导向性微胶囊的定向撤离实验 | 第78-79页 |
5.7 荧光粒子的定点收集实验 | 第79-85页 |
5.7.1 荧光粒子的介电泳现象 | 第80-81页 |
5.7.2 荧光粒子的交流电渗现象 | 第81-82页 |
5.7.3 荧光粒子的交流电热现象 | 第82-83页 |
5.7.4 电场对荧光粒子收集的影响 | 第83-85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