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理学论文

FlexPepDock在多肽与人类白细胞抗原对接中的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0-20页
    1.1 Class I HLA第10-13页
    1.2 Class II HLA第13-15页
    1.3 多肽与蛋白质对接方法第15-18页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8-20页
2 原理与方法第20-26页
    2.1 FlexPepDock protocol第20-23页
        2.1.1 蒙特卡洛搜索方法第20页
        2.1.2 打分函数第20-22页
        2.1.3 对接过程中使用的参数第22-23页
    2.2 FlexPepDock refinement protocol第23-24页
    2.3 FlexPepDock ab-initio protocol第24-26页
3 Class I HLA分子的多肽对接研究-refinement protocol第26-44页
    3.1 数据来源第26-27页
    3.2 构建多肽起始构象第27-28页
        3.2.1 以结合相同血清型HLA的多肽晶体结构为模板第27-28页
        3.2.2 以结合不同血清型HLA的多肽晶体结构为模板第28页
    3.3 FlexPepDock refinement对接流程第28-35页
        3.3.1 创建对接输入文件第34页
        3.3.2 侧链pre-packing第34页
        3.3.3 Refinement优化第34-35页
        3.3.4 模型质量的评价标准第35页
        3.3.5 能量打分函数第35页
    3.4 对接结果及分析第35-42页
        3.4.1 以结合相同血清型HLA的多肽晶体结构为模板的分子对接第35-37页
        3.4.2 以结合不同血清型HLA的多肽晶体结构为模板的分子对接第37-38页
        3.4.3 RMSD-能量散点图和reweighted score第38页
        3.4.4 多肽的主要锚点残基的RMSD值第38-40页
        3.4.5 FlexPepDock refinement protocol性能评价第40-42页
    3.5 小结第42-44页
4 Class I HLA分子的多肽对接研究-ab-initio protocol第44-56页
    4.1 数据来源第45页
    4.2 构建多肽起始构象第45-46页
    4.3 FlexPepDock ab-initio对接流程第46-48页
        4.3.1 创建对接输入文件第46-47页
        4.3.2 创建多肽片段数据库第47页
        4.3.3 侧链pre-packing第47页
        4.3.4 对接参数第47页
        4.3.5 模型质量的评价标准第47页
        4.3.6 能量打分函数第47-48页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48-55页
        4.4.1 创建Score_ad打分函数第48-49页
        4.4.2 三种打分函数的结果第49-54页
        4.4.3 Score_ad的RMSD-能量散点图(Score vs. RMSD)第54-55页
    4.5 小结第55-56页
5 Class II HLA分子的多肽对接研究- refinement protocol第56-62页
    5.1 数据来源第56页
    5.2 构建多肽起始构象和对接输入文件第56页
    5.3 侧链pre-packing第56-57页
    5.4 对接参数第57页
    5.5 能量打分函数和模型质量评价标准第57页
    5.6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57-61页
        5.6.1 采用Score12和Score13两种打分函数的对接结果第57页
        5.6.2 采用Score_ad打分函数的对接结果第57-59页
        5.6.3 采用Pre-optimization参数的对接结果第59-60页
        5.6.4 对接结果整体评价第60-61页
    5.7 小结第61-62页
6 小鼠MHC-I分子的多肽对接研究-refinement protocol第62-68页
    6.1 数据来源第62页
    6.2 构建多肽起始构象和对接输入文件第62-63页
    6.3 侧链pre-packing第63页
    6.4 对接参数第63页
    6.5 能量打分函数和模型质量评价标准第63页
    6.6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63-66页
        6.6.1 采用Score12和Score13两种打分函数的对接结果第63-65页
        6.6.2 采用Score_ad打分函数和Pre-optimization参数的对接结果第65-66页
    6.7 小结第66-68页
7 结论与展望第68-70页
    7.1 结论第68页
    7.2 展望第68-70页
致谢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8页
附录第78-80页
    A. 发表论文目录第78页
    B. 支持信息第78-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脑电的不同策略下心理旋转的认知机制研究
下一篇:PON1化学发光底物的合成、性质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