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和手段 | 第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2 研究手段 | 第16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试验简介和试验结果 | 第18-37页 |
2.1 试验概况 | 第18页 |
2.2 试验方案 | 第18-29页 |
2.2.1 试件设计 | 第18-20页 |
2.2.2 材料性能 | 第20-22页 |
2.2.3 加载装置 | 第22-26页 |
2.2.4 变形观测 | 第26-27页 |
2.2.5 应变测量 | 第27-29页 |
2.3 试验加荷方法及步骤 | 第29-30页 |
2.3.1 试验加荷方法 | 第29页 |
2.3.2 试验步骤 | 第29-30页 |
2.4 梁挠度、裂缝间距和裂缝宽度试验结果 | 第30-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配置表层钢筋的混凝土梁受弯性能分析 | 第37-66页 |
3.1 理论计算模型 | 第37-41页 |
3.1.1 材料的本构模型 | 第37-38页 |
3.1.2 解析计算过程 | 第38-41页 |
3.2 梁的开裂荷载与极限荷载 | 第41页 |
3.3 梁的裂缝分析 | 第41-54页 |
3.3.1 裂缝间距计算模型 | 第41-43页 |
3.3.2 平均裂缝间距 | 第43-47页 |
3.3.3 平均裂缝宽度 | 第47-50页 |
3.3.4 主钢筋应力分析 | 第50-51页 |
3.3.5 短期裂缝宽度扩大系数 | 第51-52页 |
3.3.6 最大裂缝宽度试验值与修正后计算最大裂缝宽度的比较 | 第52-54页 |
3.4 挠度分析 | 第54-58页 |
3.4.1 梁跨中挠度计算模型与计算结果 | 第54-58页 |
3.5 刚度修正 | 第58-64页 |
3.5.1 解析刚度法 | 第58-60页 |
3.5.2 刚度公式修正 | 第60-64页 |
3.6 小结 | 第64-66页 |
第4章 有限元软件ABAQUS简介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6-72页 |
4.1 ABAQUS软件 | 第66页 |
4.2 材料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 | 第66-70页 |
4.2.1 混凝土本构模型 | 第66-68页 |
4.2.2 流动法则和屈服函数 | 第68-69页 |
4.2.3 钢筋本构模型 | 第69-70页 |
4.3 模型建立 | 第70-71页 |
4.3.1 单元选取 | 第70页 |
4.3.2 网格划分 | 第70-71页 |
4.3.3 边界条件及加载模式 | 第71页 |
4.3.4 非线性方程求解过程 | 第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配表层钢筋混凝土梁有限元分析 | 第72-90页 |
5.1 概述 | 第72页 |
5.2 配表层钢筋混凝土梁材料及尺寸的选择 | 第72-73页 |
5.3 配表层钢筋混凝土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3-74页 |
5.4 配表层钢筋混凝土梁的有限元分析 | 第74-88页 |
5.4.0 有限元计算结果 | 第74-77页 |
5.4.1 开裂荷载的比较 | 第77-79页 |
5.4.2 极限荷载的比较 | 第79-80页 |
5.4.3 挠度结果比较 | 第80-83页 |
5.4.4 钢筋应力结果比较 | 第83-87页 |
5.4.5 裂缝计算结果比较 | 第87-8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6.1 结论 | 第90-91页 |
6.2 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