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1.4 研究方案 | 第14-15页 |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5-29页 |
| 2.1 无功补偿基本理论 | 第15-22页 |
| 2.1.1 无功补偿基本原理及补偿方式 | 第15-19页 |
| 2.1.2 三相不平衡的无功补偿 | 第19-21页 |
| 2.1.3 无功补偿的意义 | 第21-22页 |
| 2.2 低压配网分相共补自动补偿器相关概述 | 第22-28页 |
| 2.2.1 低压配网分析共部自动补偿器基本工作原理 | 第22-27页 |
| 2.2.2 低压配网分析共部自动补偿器应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第27-28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3章 涞源县低压配网分相共补自动补偿器应用效益分析 | 第29-43页 |
| 3.1 涞源低压配电网现状分析 | 第29-35页 |
| 3.1.1 涞源低压配电网现状 | 第29-33页 |
| 3.1.2 涞源低压配电网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 3.2 涞源低压配网分相共补自动补偿器应用效益分析 | 第35-41页 |
| 3.2.1 社会效益 | 第35-36页 |
| 3.2.2 技术效益 | 第36-40页 |
| 3.2.3 经济效益 | 第40-41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第4章 涞源县低压配网分相共补自动补偿器应用评价 | 第43-50页 |
| 4.1 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 第43-45页 |
|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3页 |
| 4.1.2 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43-45页 |
| 4.2 综合效益评价 | 第45-49页 |
| 4.2.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45-46页 |
| 4.2.2 模糊综合评价及结果分析 | 第46-49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