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Ⅳ族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钛副族(ⅣB族)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

水解法制备纳米TiO2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纳米二氧化钛的发展历程第12-15页
        1.2.1 纳米二氧化钛第12-13页
        1.2.2 纳米二氧化钛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页
        1.2.3 纳米二氧化钛的微观特性第13-15页
    1.3 纳米二氧化钛的结构和性质第15-17页
        1.3.1 纳米二氧化钛的结构第15-16页
        1.3.2 纳米二氧化钛的物理化学性质第16-17页
    1.4 制备纳米二氧化钛的方法第17-21页
        1.4.1 气相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第17页
        1.4.2 固相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第17-18页
        1.4.3 液相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第18-21页
    1.5 纳米二氧化钛的应用第21-23页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第23-24页
    1.7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4-25页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设备第25-34页
    2.1 试验原料与试剂第25页
    2.2 主要设备及仪器第25-26页
    2.3 实验原理第26-28页
        2.3.1 TiCl_4水解法制备原理第26-28页
        2.3.2 TiOSO_4水解法制备原理第28页
    2.4 实验研究方法第28-31页
        2.4.1 TiCl_4酸解液的配制第29页
        2.4.2 TiCl_4水解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第29-30页
        2.4.3 TiOSO_4水解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第30-31页
    2.5 实验分析第31-34页
第三章 TiCl_4水溶液的稳定性研究第34-40页
    3.1 TiCl_4水溶液的热力学研究第34-35页
    3.2 TiCl_4水溶液水解反应机制第35-37页
    3.3 TiCl_4水溶液沉淀率的研究第37-39页
        3.3.1 初始钛液浓度对水解沉淀效率的影响第37-38页
        3.3.2 温度对水解沉淀效率的影响第38-39页
    3.4 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四氯化钛为原料制备纳米二氧化钛第40-54页
    4.1 原料化学成分分析第40页
    4.2 TiCl_4水溶液的配制及实验方法第40-42页
        4.2.1 TiCl_4水溶液浓度对其组成成分的影响第41页
        4.2.2 配制过程中温度的影响第41-42页
    4.3 TiCl_4制备TiO_2过程的研究第42-48页
        4.3.1 NaOH溶液浓度对产品粒度的影响第42-43页
        4.3.2 NH_3·H_2O溶液浓度对产品粒度的影响第43-44页
        4.3.3 NH_4HCO_3溶液浓度对产品粒度的影响第44页
        4.3.4 分散剂浓度对产品粒度的影响第44-45页
        4.3.5 反应温度对产品粒度的影响第45-46页
        4.3.6 反应时间对产品粒度的影响第46-47页
        4.3.7 超声波对产品粒度的影响第47-48页
    4.4 产品煅烧过程的研究第48-49页
        4.4.1 煅烧温度的影响第48-49页
        4.4.2 煅烧时间的影响第49页
    4.5 最优条件下所得产物的表征第49-53页
        4.5.1 所得产物化学成分分析第50页
        4.5.2 XRD表征第50-51页
        4.5.3 比表面积、粒径等表征第51页
        4.5.4 TEM表征第51-52页
        4.5.5 EDS表征第52-53页
    4.6 小结第53-54页
第五章 硫酸氧钛为原料制备纳米二氧化钛第54-63页
    5.1 实验步骤第54页
    5.2 实验原理第54-55页
    5.3 工艺参数的影响第55-60页
        5.3.1 硫酸氧钛浓度对粒度的影响第55-56页
        5.3.2 尿素浓度对粒径的影响第56-57页
        5.3.3 反应温度对粒径的影响第57页
        5.3.4 表面活性剂对分散性的影响第57-58页
        5.3.5 超声波对分散性的影响第58-59页
        5.3.6 煅烧温度的影响第59-60页
    5.4 最佳实验条件下产品的TEM表征第60-61页
    5.5 最佳实验条件下产品的XRD表征第61-62页
    5.6 小结第62-6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3-65页
    6.1 结论第63-64页
    6.2 展望第64-65页
致谢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3页
附录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镍基低负载贵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下一篇:聚苯胺基羧基化CeO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