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寒热错杂型中医证治规律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10-14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第一部分 类风湿关节炎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1 中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认识及治疗 | 第15-18页 |
1.1 病名认识 | 第15页 |
1.2 病因病机 | 第15-16页 |
1.3 治疗方法 | 第16-18页 |
1.3.1 汤药 | 第16页 |
1.3.2 针刺 | 第16页 |
1.3.3 艾灸 | 第16-17页 |
1.3.4 药浴 | 第17页 |
1.3.5 中成药 | 第17页 |
1.3.6 其他治疗 | 第17-18页 |
2 西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认识及治疗 | 第18-19页 |
2.1 类风湿性关节炎定义 | 第18页 |
2.2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和机制 | 第18-19页 |
2.3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 | 第19页 |
3 少数民族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及治疗 | 第19-23页 |
3.1 傣族医学 | 第19页 |
3.2 蒙古族医学 | 第19-20页 |
3.3 藏族医学 | 第20页 |
3.4 维吾尔族医学 | 第20页 |
3.5 彝族医学 | 第20页 |
3.6 土家族医学 | 第20-21页 |
3.7 苗族医学 | 第21页 |
3.8 壮族医学 | 第21页 |
3.9 哈萨克族、侗族及瑶族医学 | 第21-23页 |
第二部分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治规律文献研究 | 第23-34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1.1 资料来源 | 第23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2.1 纳入标准 | 第23页 |
1.2.2 排除标准 | 第23页 |
1.2.3 检索方法 | 第23-24页 |
1.2.4 中药名称规范化 | 第24页 |
1.2.5 统计分析 | 第24页 |
2 结果 | 第24-29页 |
2.1 证型分布情况 | 第24页 |
2.2 治疗用药情况 | 第24-29页 |
2.2.1 方剂使用情况 | 第24-25页 |
2.2.2 药物使用情况 | 第25-29页 |
3 分析 | 第29-34页 |
3.1 中医证型分布分析 | 第29-30页 |
3.2 治疗用药情况分析 | 第30-34页 |
3.2.1 方剂使用分析 | 第30页 |
3.2.2 药物使用分析 | 第30-34页 |
第三部分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 | 第34-44页 |
1 临床资料 | 第34-36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34页 |
1.2 一般资料 | 第34页 |
1.3 诊断标准 | 第34-35页 |
1.3.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34-35页 |
1.3.2 X线分期标准 | 第35页 |
1.3.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35页 |
1.4 纳入标准 | 第35页 |
1.5 排除标准 | 第35-36页 |
1.6 剔除标准 | 第36页 |
1.7 脱落标准 | 第36页 |
1.7.1 脱落判定 | 第36页 |
1.7.2 脱落标准 | 第3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2.1 治疗方案 | 第36页 |
2.1.1 用药方法 | 第36页 |
2.1.2 基础治疗 | 第36页 |
2.2 观察指标与方法 | 第36-38页 |
2.2.1 疗效性观测 | 第36-37页 |
2.2.2 疗效性评价 | 第37页 |
2.2.3 安全性观测 | 第37-38页 |
2.3 统计方法 | 第38页 |
3 结果及分析 | 第38-41页 |
3.1 疗效观测 | 第38-41页 |
3.1.1 两组DAS28活动度比较 | 第38页 |
3.1.2 两组CRP、ESR、RF比较 | 第38-39页 |
3.1.3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第39-40页 |
3.1.4 两组总疗效比较 | 第40-41页 |
3.2 安全性观测 | 第41页 |
4 分析 | 第41-44页 |
4.1 加味四神煎组成及方义 | 第41-42页 |
4.2 桂枝芍药知母汤组成及方义 | 第42页 |
4.3 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附录A:类风湿关节炎分类评分表 | 第49-50页 |
附录B:中医症状计分表 | 第50-51页 |
附录C:综述 | 第5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