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出版事业论文--各类型出版物编辑出版论文--期刊编辑出版论文

我国农业科普期刊的现状与创新研究--以《农村百事通》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引言第9-15页
    1.1 研究缘起第9-10页
    1.2 文献综述第10-12页
    1.3 研究价值与意义第12-13页
        1.3.1 理论意义第12页
        1.3.2 实际意义第12-13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3-14页
        1.4.1 文献研究法第13页
        1.4.2 文本分析法第13页
        1.4.3 调查法第13-14页
    1.5 论文创新之处第14-15页
第2章 农业科普期刊发展概况第15-24页
    2.1 农业科普期刊的发展历程第15-18页
        2.1.1 农业科普期刊创办第15页
        2.1.2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阶段性辉煌第15-16页
        2.1.3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走向低谷第16-17页
        2.1.4 入世后出现两极分化第17-18页
    2.2 当前农业科普期刊的出版环境分析第18-20页
        2.2.1 农业科普期刊发展的社会环境分析第18-19页
        2.2.2 农业科普期刊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第19页
        2.2.3 农业科普期刊发展的文化环境分析第19-20页
        2.2.4 农业科普期刊发展的市场环境分析第20页
    2.3 农业科普期刊发展呈下滑趋势第20-24页
        2.3.1 读者生态环境变化第20-21页
        2.3.2 读者再定位存在偏差,同质化竞争严重第21-22页
        2.3.3 信息传播途径增多第22页
        2.3.4 发行渠道的变化第22-23页
        2.3.5 缺少政策和体制支持第23-24页
第3章 《农村百事通》的发展现状第24-33页
    3.1 《农村百事通》内容和形式特点第24-29页
        3.1.1 《农村百事通》的栏目设置第24-25页
        3.1.2 《农村百事通》刊期变化第25-27页
        3.1.3 《农村百事通》版面设计第27-29页
    3.2 《农村百事通》影响力现状第29-33页
        3.2.1 《农村百事通》荣获多种荣誉第29-30页
        3.2.2 《农村百事通》发行量大第30-31页
        3.2.3 《农村百事通》读者覆盖面广第31页
        3.2.4 《农村百事通》广告收入大第31-33页
第4章 农村百事通的发展与创新第33-41页
    4.1 《农村百事通》差异化的办刊思路第33-34页
        4.1.1 《农村百事通》的内容设计第33-34页
        4.1.2 《农村百事通》“123工程”第34页
    4.2 《农村百事通》以农为本的服务理念第34-36页
        4.2.1 《农村百事通》咨询服务第35页
        4.2.2 《农村百事通》邮购服务第35-36页
        4.2.3 《农村百事通》送科技下乡服务第36页
        4.2.4 《农村百事通》拓宽服务领域第36页
    4.3 《农村百事通》探索数字出版第36-38页
        4.3.1 《农村百事通》开通短信平台第37页
        4.3.2 《农村百事通》建设网站第37-38页
        4.3.3 《农村百事通》开发手机客户端第38页
    4.4 《农村百事通》出版产业发展之路第38-41页
        4.4.1 《农村百事通》生态农业科技园第38-39页
        4.4.2 《农村百事通》搭建电商平台第39-40页
        4.4.3 《农村百事通》成立农业科技产品公司第40-41页
第5章 《农村百事通》对同类农业科普期刊的借鉴之处第41-48页
    5.1 期刊要提高刊物质量,打造核心竞争力第41-43页
        5.1.1 期刊内容要让农民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第41-42页
        5.1.2 期刊要顺应时代发展,满足读者需求第42页
        5.1.3 刊物细分读者类型,增强吸引力与凝聚力第42-43页
    5.2 期刊要顺应时代需求,探索媒介融合发展之路第43-45页
        5.2.1 实现人员互补第44页
        5.2.2 实现资源互补第44-45页
        5.2.3 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模式互补第45页
    5.3 期刊要加强宣传工作,注重品牌延伸第45-48页
        5.3.1 加强宣传工作第45-46页
        5.3.2 开发系列图书第46页
        5.3.3 开发系列光盘第46-47页
        5.3.4 提供培训服务第47-48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48-49页
致谢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网络平台中的反智主义现象研究
下一篇:元十行本《附釋音禮記注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