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4页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2 淀粉及变性淀粉 | 第17-20页 |
1.2.1 淀粉 | 第17-19页 |
1.2.2 变性淀粉 | 第19-20页 |
1.3 淀粉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 第20-25页 |
1.3.1 酸水解法 | 第21页 |
1.3.2 酶水解法 | 第21-22页 |
1.3.3 机械法 | 第22页 |
1.3.4 乳液交联法 | 第22-23页 |
1.3.5 沉降法 | 第23-25页 |
1.4 淀粉纳米颗粒的特性 | 第25-27页 |
1.4.1 淀粉纳米颗粒的形貌和尺寸 | 第25-27页 |
1.4.2 淀粉纳米颗粒的结晶结构 | 第27页 |
1.5 淀粉纳米颗粒的应用 | 第27-29页 |
1.5.1 在复合材料领域的应用 | 第28页 |
1.5.2 在食品方面的应用 | 第28页 |
1.5.3 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 第28-29页 |
1.5.4 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 第29页 |
1.6 天然高分子絮凝剂的絮凝机理 | 第29-32页 |
1.6.1 电中和作用 | 第30页 |
1.6.2 架桥作用 | 第30-31页 |
1.6.3 网铺卷扫作用 | 第31页 |
1.6.4 静电簇作用 | 第31-32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第2章 超声处理淀粉溶液及沉降法制备淀粉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34-64页 |
2.1 引言 | 第34页 |
2.2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34-35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2.2.2 实验设备 | 第3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5-39页 |
2.3.1 淀粉溶液的超声处理 | 第35-36页 |
2.3.2 淀粉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36页 |
2.3.3 淀粉溶液性质和淀粉纳米颗粒尺寸结构表征 | 第36-39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9-62页 |
2.4.1 直链淀粉溶液及其纳米颗粒的性质 | 第39-46页 |
2.4.2 土豆淀粉溶液及其纳米颗粒的性质 | 第46-58页 |
2.4.3 玉米淀粉溶液及其纳米颗粒的性质 | 第58-6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3章 β-淀粉酶处理淀粉溶液及沉降法制备淀粉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64-94页 |
3.1 引言 | 第64-65页 |
3.2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65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65页 |
3.2.2 实验设备 | 第6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65-67页 |
3.3.1 淀粉溶液的β-淀粉酶水解 | 第65-66页 |
3.3.2 淀粉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66页 |
3.3.3 淀粉溶液性质和淀粉纳米颗粒尺寸结构表征 | 第66-67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67-92页 |
3.4.1 直链淀粉溶液性质及其纳米颗粒的性质 | 第67-80页 |
3.4.2 土豆淀粉溶液性质及其纳米颗粒性质 | 第80-9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4章 改性淀粉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表征 | 第94-112页 |
4.1 引言 | 第94页 |
4.2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94-95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94页 |
4.2.2 实验设备 | 第94-95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95-97页 |
4.3.1 阳离子淀粉及其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95页 |
4.3.2 羧甲基淀粉及其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95-97页 |
4.3.3 两性淀粉及其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97页 |
4.3.4 改性淀粉纳米颗粒的尺寸及其结构表征 | 第97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97-111页 |
4.4.1 阳离子淀粉及其纳米颗粒的性质 | 第97-103页 |
4.4.2 羧甲基淀粉及其纳米颗粒的性质 | 第103-108页 |
4.4.3 两性淀粉纳米颗粒的性质 | 第108-11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5章 阳离子淀粉及其纳米颗粒的絮凝行为 | 第112-128页 |
5.1 引言 | 第112页 |
5.2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112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112页 |
5.2.2 实验设备 | 第112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112-114页 |
5.3.1 絮凝实验 | 第112-113页 |
5.3.2 吸附实验 | 第113-114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114-125页 |
5.4.1 阳离子淀粉对高岭土模拟水样的絮凝 | 第114-117页 |
5.4.2 阳离子淀粉纳米颗粒对高岭土模拟水样的絮凝 | 第117-121页 |
5.4.3 吸附动力学 | 第121-12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5-12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2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28-130页 |
6.2 创新之处 | 第130页 |
6.3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50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50-152页 |
致谢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