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基于居住空间视角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以厦门殿前社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页
        1.2.2 理论意义第11页
        1.2.3 现实意义第11-12页
    1.3 社会融合概念界定第12-13页
    1.4 研究方案第13-18页
        1.4.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4.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4.3 数据来源第15-17页
        1.4.4 技术路线第17-18页
    1.5 论文创新点第18-19页
第2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第19-30页
    2.1 社会融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9-29页
        2.1.1 社会融合理论第19-21页
        2.1.2 社会融合研究内容第21-25页
        2.1.3 社会融合研究方法第25-26页
        2.1.4 社会融合测量体系第26-29页
    2.2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3章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测量体系构建第30-50页
    3.1 社会融合测量指标的选取及赋值第30-37页
        3.1.1 经济维度指标第30-31页
        3.1.2 社会交往维度指标第31-32页
        3.1.3 社会参与维度指标第32-33页
        3.1.4 文化维度指标第33-34页
        3.1.5 心理维度指标第34-35页
        3.1.6 居住维度指标第35-37页
    3.2 社会融合测量体系构建第37-47页
        3.2.1 测试样本构成第37-39页
        3.2.2 信度和效度分析第39-46页
        3.2.3 社会融合测量体系维度结构第46-47页
    3.3 社会融合权重确定方法第47-48页
    3.4 社会融合计算方法与公式第48-49页
    3.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4章 殿前社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测量第50-95页
    4.1 殿前社现状概况第50-65页
        4.1.1 殿前社区位第50-51页
        4.1.2 殿前社人口情况第51-52页
        4.1.3 殿前社住房条件第52-54页
        4.1.4 殿前社居住环境第54-65页
    4.2 社会融合现状统计性描述第65-86页
        4.2.1 流动人口样本构成第65-66页
        4.2.2 经济维度现状第66-69页
        4.2.3 社会交往维度现状第69-72页
        4.2.4 社会参与维度现状第72-74页
        4.2.5 文化维度现状第74-77页
        4.2.6 心理维度现状第77-79页
        4.2.7 居住维度现状第79-86页
    4.3 社会融合测量第86-94页
        4.3.1 社会融合权重的确定第86-90页
        4.3.2 社会融合计算公式第90-91页
        4.3.3 社会融合测量结果第91-94页
    4.4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5章 殿前社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及模拟计算第95-125页
    5.1 社会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对应指标第95-107页
        5.1.1 经济方面的问题第95-97页
        5.1.2 社会交往方面的问题第97-98页
        5.1.3 社会参与方面的问题第98-101页
        5.1.4 社会福利方面的问题第101-103页
        5.1.5 居住条件方面的问题第103-107页
    5.2 模拟计算方法第107-109页
        5.2.1 模拟计算过程第107页
        5.2.2 指标提升程度的确定第107-109页
    5.3 社会融合存在的问题模拟计算结果第109-120页
        5.3.1 经济方面问题的计算结果第109-111页
        5.3.2 社会交往方面问题的计算结果第111-112页
        5.3.3 社会参与方面问题的计算结果第112-115页
        5.3.4 社会福利方面问题的计算结果第115-117页
        5.3.5 居住方面问题的计算结果第117-120页
    5.4 社会融合存在的问题模拟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第120-123页
    5.5 本章小结第123-125页
第6章 促进殿前社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策略建议第125-135页
    6.1 培育人力资本,提高流动人口经济收入水平第125-127页
        6.1.1 健全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构建多样化合作机制第125-126页
        6.1.2 强化师资队伍,丰富培训内容第126-127页
    6.2 公共空间营造,促进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社会交往第127-129页
        6.2.1 强化公共空间可达性、层级性和系统性第127-128页
        6.2.2 提升公共空间质量,激发公共活动产生第128-129页
    6.3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促进社区活动的开展第129-133页
        6.3.1 利用社会资源,开辟资金筹集渠道第129-130页
        6.3.2 整合人力资源,拓宽社会工作者的来源渠道第130-131页
        6.3.3 了解服务对象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第131-132页
        6.3.4 整合社区空间资源,为社会组织提供活动场地第132-133页
    6.4 加强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满足社区居民文化活动需求第133-135页
        6.4.1 利用社区空间资源,提升社区文化服务设施的数量与品质第133页
        6.4.2 根据社区居民需求,配置社区文化服务设施第133-135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35-138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135-136页
    7.2 不足与展望第136-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2页
致谢第142-143页
附录A——调查问卷第143-147页
附录B——访谈调查案例第147-159页
    访谈记录一第147-148页
    访谈记录二第148-150页
    访谈记录三第150-151页
    访谈记录四第151-152页
    访谈记录五第152-153页
    访谈记录六第153-154页
    访谈记录七第154-155页
    访谈记录八第155-156页
    访谈记录九第156-157页
    访谈记录十第157-159页
附录C——现场填写的调查问卷第159-177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比较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心理机制探究
下一篇:基于经济和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贵州省适度人口容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