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移动通信论文

基于分簇的无线可充电传感器网络构建及充电策略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0-12页
    1.2 WRSN发展现状第12-13页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第13-14页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第14-16页
第2章 无线可充电传感器网络概述第16-24页
    2.1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第16-19页
    2.2 分簇的无线可充电传感器网络第19-21页
    2.3 无线可充电传感器网络的特点第21-22页
    2.4 无线可充电传感器应用第22页
    2.5 本章小结第22-24页
第3章 WRSN网络结构建模及优化第24-42页
    3.1 WRSN网络结构模型第24-25页
    3.2 WRSN的节点能耗模型第25-27页
        3.2.1 节点发射能耗第25-26页
        3.2.2 节点接收能耗第26页
        3.2.3 节点的融合能耗第26-27页
    3.3 WRSN分簇算法第27-28页
    3.4 WRSN簇头轮换模型第28-29页
    3.5 WRSN簇内拓扑模型及优化第29-40页
        3.5.1 WRSN节点的功率控制第31-34页
        3.5.2 双距离优先策略第34-36页
        3.5.3 回溯算法第36-40页
    3.6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4章 固定路径的WRSN充电规划第42-52页
    4.1 充电策略第42-44页
    4.2 充电路径规划第44-49页
        4.2.1 充电时间的计算第44-45页
        4.2.2 NJNP策略第45-46页
        4.2.3 蚁群算法第46-49页
    4.3 最低充电阈值计算第49-50页
    4.4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5章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52-62页
    5.1 仿真设置第52页
    5.2 WRSN网络结构的仿真分析第52-57页
        5.2.1 节点的能量消耗速度第53-54页
        5.2.2 簇平均剩余能量第54页
        5.2.3 充电请求时间第54-55页
        5.2.4 节点能耗分析第55-57页
    5.3 WRSN充电规划的性能分析第57-60页
        5.3.1 充电路径分析第57-58页
        5.3.2 节点充电时延的分析第58-59页
        5.3.3 WCE充电路径长度分析第59-60页
    5.4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62-64页
    6.1 总结第62-63页
    6.2 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经历第68-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油井井下温度、压力测量及其数据回收系统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MET振动传感器的二维定位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