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0-18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1.1.1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1.1.2 标本来源 | 第10页 |
1.1.3 入选标准 | 第10页 |
1.1.4 排除标准 | 第10页 |
1.1.5 纳入对象及临床资料 | 第10-11页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1页 |
1.2.1 主要试剂 | 第11页 |
1.2.2 主要仪器 | 第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7页 |
1.3.1 基本资料采集 | 第11-12页 |
1.3.2 甲状腺抗体、超声和病理诊断 | 第12页 |
1.3.3 甲亢类型诊断标准 | 第12页 |
1.3.4 DTC恶性程度评估 | 第12-14页 |
1.3.5 实验方法 | 第14-17页 |
1.3.5.1 标本采集 | 第14页 |
1.3.5.2 DNA提取 | 第14-16页 |
1.3.5.2.1 组织脱蜡 | 第14-15页 |
1.3.5.2.2 DNA提取 | 第15-16页 |
1.3.5.3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第16页 |
1.3.5.4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16-17页 |
1.4 统计学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结果 | 第18-28页 |
2.1 甲亢合并甲癌患者术前超声特征 | 第18页 |
2.2 甲亢合并甲癌患者术后病理特征 | 第18-19页 |
2.3 微小癌与非微小癌恶性程度比较 | 第19-21页 |
2.4 影响甲亢合并甲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分析 | 第21-23页 |
2.4.1 影响甲亢合并甲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 | 第21-22页 |
2.4.2 影响甲亢合并甲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22-23页 |
2.5 BRAF~(V600E)基因突变与甲亢合并甲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 第23-28页 |
2.5.1 BRAF~(V600E)基因突变率 | 第23页 |
2.5.2 BRAF~(V600E)基因突变与甲亢合并甲癌临床特征相关性 | 第23-28页 |
2.5.2.1 BRAF~(V600E)基因突变与甲亢合并甲癌患者性别、年龄、甲亢类型、血清TPOAb、TGAb的关系 | 第23-24页 |
2.5.2.2 BRAF~(V600E)基因突变与甲癌结节超声特征的关系 | 第24-25页 |
2.5.2.3 BBRAF~(V600E)基因突变与癌灶大小、数量、侵犯被膜、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第25-26页 |
2.5.2.4 BRAF~(V600E)基因突变与复发危险度分层、TNM分期的关系 | 第26-28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28-33页 |
3.1 甲亢合并甲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 | 第28-30页 |
3.1.1 甲亢合并甲癌患者一般特征分析 | 第28页 |
3.1.2 甲亢合并甲癌患者超声特征分析 | 第28-29页 |
3.1.3 甲亢合并甲癌患者病理特征分析 | 第29-30页 |
3.2 BRAF~(V600E)基因突变与甲亢合并甲癌患者临床特征相关性 | 第30-31页 |
3.3 总结与展望 | 第31-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8页 |
综述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甲状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 第38-47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