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8-12页 |
中文摘要 | 第12-15页 |
ABSTRACT | 第15-1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9-33页 |
1.1 坡地经济林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控制的技术措施 | 第19-24页 |
1.1.1 坡地经济林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的现状与危害 | 第20-21页 |
1.1.2 坡地经济林水力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的影响因子及控制措施 | 第21-24页 |
1.2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对土壤氮素养分状况的影响 | 第24-27页 |
1.2.1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土壤水溶性氮的变化 | 第24-25页 |
1.2.2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土壤有效氮的变化 | 第25-26页 |
1.2.3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土壤有机氮形态的变化 | 第26-27页 |
1.3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的作物效应 | 第27-29页 |
1.3.1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作物营养状况的变化 | 第27-28页 |
1.3.2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作物生长的变化 | 第28页 |
1.3.3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作物产量的变化 | 第28-29页 |
1.4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思路 | 第29-33页 |
1.4.1 存在问题 | 第2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30-33页 |
2. 茶园平衡减量施肥和配植乔木控制氮磷流失的效应 | 第33-5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7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33-34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34-36页 |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6-37页 |
2.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37页 |
2.2 结果分析 | 第37-49页 |
2.2.1 平衡减量施肥和配植乔木对茶园径流水量和泥沙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2.2.2 平衡减量施肥和配植乔木对茶园径流水和泥沙中氮素流失的影响 | 第38-45页 |
2.2.3 平衡减量施肥和配植乔木对茶园径流水和泥沙中磷素流失的影响 | 第45-49页 |
2.3 讨论 | 第49-50页 |
2.4 小结 | 第50-53页 |
3. 毛竹林平衡减量施肥和林下植被管理控制氮磷流失的效应 | 第53-7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6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53-54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54-56页 |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56页 |
3.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56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56-73页 |
3.2.1 平衡减量施肥和林下植被管理对毛竹林径流水量和泥沙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3.2.2 平衡减量施肥和林下植被管理对毛竹林径流水和泥沙中氮素流失的影响 | 第57-66页 |
3.2.3 平衡减量施肥和林下植被管理对毛竹林径流水和泥沙中磷素流失的影响 | 第66-73页 |
3.3 讨论 | 第73-74页 |
3.4 小结 | 第74-77页 |
4. 田间条件下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对土壤氮素养分状况的影响 | 第77-8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78-79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78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78-79页 |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79页 |
4.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79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79-86页 |
4.2.1 田间条件下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对土壤水溶性氮的影响 | 第79-83页 |
4.2.2 田间条件下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对土壤有效氮的影响 | 第83-84页 |
4.2.3 田间条件下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对土壤有机氮形态的影响 | 第84-86页 |
4.3 讨论 | 第86-88页 |
4.4 小结 | 第88-89页 |
5. 田间条件下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对双季稻产量和化学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第89-10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90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90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90页 |
5.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90页 |
5.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第90页 |
5.2 结果分析 | 第90-99页 |
5.2.1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对水稻生物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 第90-92页 |
5.2.2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对水稻营养状况的影响 | 第92-98页 |
5.2.3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对化学氮肥表观利用率的影响 | 第98-99页 |
5.2.4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对年际籽粒产量及化学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第99页 |
5.3 讨论 | 第99-101页 |
5.4 小结 | 第101-103页 |
6. 全文总结 | 第103-106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03-104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04-105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4页 |
作者介绍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