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唐女仙形象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13-16页 |
第一章 女仙的源起与特点 | 第16-24页 |
一、关于女仙的界定 | 第16-18页 |
(一)“神”与“仙”的界定 | 第16-17页 |
(二)女神与女仙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1.女神 | 第17页 |
2.神女 | 第17-18页 |
3.女仙 | 第18页 |
二、仙信仰的滋生与发展 | 第18-19页 |
三、女性崇拜与女仙的源起 | 第19-22页 |
(一)女娲 | 第20页 |
(二)西王母 | 第20-21页 |
(三)羲和等女神 | 第21-22页 |
四、女仙的特点 | 第22-24页 |
(一)秀美典雅 | 第22页 |
(二)长生不死 | 第22页 |
(三)德善兼备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先唐文学中的女仙形象 | 第24-37页 |
一、先唐诗歌当中的女仙形象 | 第24-29页 |
(一)《诗经》与《楚辞》中的女仙形象 | 第24-29页 |
1. 《诗经》中的女神形象 | 第24-26页 |
2. 《楚辞》中的女神形象 | 第26-28页 |
(1)容貌姣丽的侧重 | 第26-27页 |
(2)不死观念的渗透 | 第27页 |
(3)爱情的滋生 | 第27-28页 |
3.《诗经》与《楚辞》中女神形象之比较 | 第28-29页 |
(二)游仙诗中的女仙形象 | 第29页 |
二、先唐赋体文学中的女仙形象 | 第29-35页 |
(一)巫山神女 | 第30-32页 |
(二)洛水神女 | 第32-34页 |
1.屈原笔下的宓妃形象 | 第33页 |
2.曹植笔下的宓妃形象 | 第33-34页 |
(三)巫山神女与洛水神女之比较 | 第34-35页 |
三、先唐小说中的女仙形象 | 第35页 |
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道教中的女仙形象演变 | 第37-49页 |
一、道教产生、发展到兴盛的背景 | 第37-38页 |
(一)早期神仙信仰促成了道教的形成 | 第37页 |
(二)帝王对道教神仙信仰的追求推进了道教的发展 | 第37-38页 |
(三)巫师、方士、道士们的宣传将道教推向了高潮 | 第38页 |
二、道教女仙崇拜的渊源 | 第38-41页 |
(一)母系社会制度的遗风 | 第39页 |
(二)上古巫术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三)原始宗教的女神信仰 | 第40页 |
(四)老子的“主阴”、“重雌”、“贵柔”思想 | 第40-41页 |
(五)社会向仙风气之盛 | 第41页 |
三、道教中的女仙类型及其特点 | 第41-44页 |
四、道教世俗化后女仙形象的嬗变 | 第44-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注释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