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9-10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9页 |
1.2.2 技术路线图 | 第9-10页 |
1.3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2 文献综述及评价 | 第11-15页 |
2.1 国际经济合作能力内涵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2.1.1 能力结构理论相关研究 | 第11页 |
2.1.2 国际经济合作能力相似概念研究 | 第11-12页 |
2.2 国际经济合作能力测度指标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2.2.1 国际经济合作主体的能力表现研究方面 | 第12-13页 |
2.2.2 影响国际经济合作能力的因素研究方面 | 第13-14页 |
2.3 研究成果评述 | 第14-15页 |
3 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现状 | 第15-25页 |
3.1 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3.1.1 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激烈 | 第15页 |
3.1.2 国际经济合作趋向区域化 | 第15页 |
3.1.3 国际经济合作逐渐制度化 | 第15-16页 |
3.1.4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更加顺畅 | 第16页 |
3.1.5 各国之间进行全方位、多样化的合作 | 第16页 |
3.2 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现状 | 第16-25页 |
3.2.1 中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表现 | 第16-21页 |
3.2.2 中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取得的成果 | 第21-25页 |
4 国际经济合作能力测度指标的选取 | 第25-30页 |
4.1 国际经济合作能力测度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25-26页 |
4.1.1 系统性原则 | 第25页 |
4.1.2 科学性原则 | 第25页 |
4.1.3 可操作性原则 | 第25-26页 |
4.1.4 可比性原则 | 第26页 |
4.1.5 有效性原则 | 第26页 |
4.2 国际经济合作能力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6-30页 |
4.2.1 合作环境 | 第26-28页 |
4.2.2 经济开放 | 第28页 |
4.2.3 学习储备 | 第28-30页 |
5 国际经济合作能力的测度 | 第30-41页 |
5.1 样本国家的选择 | 第30页 |
5.2 指标数据的处理 | 第30-31页 |
5.2.1 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 第30页 |
5.2.2 测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30-31页 |
5.3 评价方法的选择—主成分分析法 | 第31页 |
5.4 国际经济合作能力的测度过程与模型构建 | 第31-36页 |
5.4.1 统计检验 | 第31-32页 |
5.4.2 共同度分析 | 第32页 |
5.4.3 方差分析 | 第32-33页 |
5.4.4 载荷分析与主成分命名 | 第33-34页 |
5.4.5 国际经济合作能力各主成分得分 | 第34-35页 |
5.4.6 国际经济合作能力总得分 | 第35-36页 |
5.5 实证研究小结 | 第36-41页 |
5.5.1 合作环境主成分得分的比较 | 第37页 |
5.5.2 经济开放主成分得分的比较 | 第37-38页 |
5.5.3 学习储备主成分得分的比较 | 第38-40页 |
5.5.4 综合得分的比较 | 第40-41页 |
6 加强中国国际经济合作能力的政策建议 | 第41-45页 |
6.1 建立透明高效的合作环境 | 第41-42页 |
6.1.1 完善对外法律法规 | 第41页 |
6.1.2 提高政府监管的质量 | 第41页 |
6.1.3 营建营商环境 | 第41-42页 |
6.2 加大经济开放 | 第42-43页 |
6.2.1 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 | 第42-43页 |
6.2.2 积极开展国际会议 | 第43页 |
6.3 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学习储备能力 | 第43-45页 |
6.3.1 让巨额外汇储备“活起来” | 第43页 |
6.3.2 加大国外人才引进力度 | 第43-44页 |
6.3.3 提升来华旅游便利度 | 第44-45页 |
7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8-49页 |
附录B: 论文所使用的数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