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恋爱、家庭、婚姻论文

家庭冷暴力及其对策研究--基于唯物史观的分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理论意义第10-11页
        1.1.3 现实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点第14-17页
        1.3.1 主要内容第14-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页
        1.3.3 创新点第15-17页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17-29页
    2.1 家庭暴力和家庭冷暴力第17-19页
        2.1.1 家庭暴力第17-18页
        2.1.2 家庭“冷暴力”第18-19页
    2.2 家庭“冷暴力”的特点第19-21页
        2.2.1 发生群体的特殊性第19-20页
        2.2.2 行为的隐秘性第20页
        2.2.3 法律难认定性第20页
        2.2.4 类型的多样性第20-21页
    2.3 理论基础第21-29页
        2.3.1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家庭的理论第21-23页
        2.3.2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理论第23-25页
        2.3.3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第25-26页
        2.3.4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幸福的理论第26-29页
3 家庭“冷暴力”的具体表现、危害和成因分析第29-39页
    3.1 家庭“冷暴力”的具体表现第29-32页
        3.1.1 精神折磨第30-31页
        3.1.2 性漠视第31页
        3.1.3 社交控制第31-32页
        3.1.4 经济控制第32页
    3.2 家庭“冷暴力”的危害第32-35页
        3.2.1 对受害者精神与心理的摧残第33页
        3.2.2 影响了子女的身心健康和成长第33-34页
        3.2.3 破坏了家庭的幸福与和谐第34页
        3.2.4 不利于社会的安宁与稳定第34-35页
    3.3 家庭“冷暴力”的成因分析第35-39页
        3.3.1 家庭“冷暴力”发生的伦理因素第35页
        3.3.2 家庭“冷暴力”发生的社会因素第35-36页
        3.3.3 家庭“冷暴力”发生的经济因素第36-37页
        3.3.4 家庭“冷暴力”发生的文化因素第37页
        3.3.5 家庭“冷暴力”发生的法律因素第37-39页
4 应对家庭“冷暴力”的具体对策第39-49页
    4.1 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第39-41页
        4.1.1 个人素质提高是实现家庭和谐的必要条件第39-40页
        4.1.2 个人素质提高是良性家庭教育的基础第40页
        4.1.3 个人素质提高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通的第40-41页
    4.2 树立正确的家庭价值观和幸福观第41-43页
        4.2.1 婚姻当以爱情为基础第41-42页
        4.2.2 注重培育优良家风第42-43页
    4.3 充分发挥家庭的情感功能第43-44页
    4.4 社会救助和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完善第44-47页
        4.4.1 完善社会救助机制第45-46页
        4.4.2 健全法律保障机制第46-47页
    4.5 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舆论氛围第47-49页
5 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4页
附录 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第54-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罗马教廷对纳粹屠犹的反应及其影响
下一篇:共同安全观视阈下的“东突”问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