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农耕区发展的技术空间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10-24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21页 |
(一) 农耕区发展规模 | 第11-13页 |
(二) 影响农耕区演变的因素 | 第13-15页 |
(三) 农业技术自身发展与作物引进推广 | 第15-18页 |
(四) 自然灾害、社会经济与农业生产 | 第18-21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1-24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二) 创新之处 | 第21-24页 |
第一章 明代农耕区气候条件及其人地关系变化 | 第24-34页 |
第一节 明代农耕区的气候条件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明代农耕区的人口与耕地变化 | 第25-29页 |
第三节 明代行政区划的农业基础 | 第29-32页 |
小结 | 第32-34页 |
第二章 明代农耕区的土地利用 | 第34-48页 |
第一节 传统农耕区的进一步发展 | 第34-43页 |
一. 湖河地区的围垦造田 | 第35-38页 |
二. 丘陵地区的梯田生产 | 第38-43页 |
第二节 明代边疆农耕区的形成与发展 | 第43-46页 |
一. 东北地区的农地开垦 | 第43-44页 |
二. 西北地区的农地开垦 | 第44-45页 |
三. 盐碱地的农业开发利用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明代农耕区发展中的农田水利技术 | 第48-58页 |
第一节 北方农耕区的水利建设 | 第49-51页 |
第二节 南方农耕区的水利灌溉技术 | 第51-53页 |
一. 西南内陆地区 | 第52页 |
二. 东南沿海地区 | 第52-53页 |
第三节 边疆农耕区的水利事业 | 第53-55页 |
一. 西北边陲农耕区的水资源与水利开发利用 | 第53-54页 |
二. 西南边陲农耕区的水资源与水利开发利用 | 第54页 |
三. 华南边陲农耕区的水资源与水利开发利用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8页 |
第四章 明代传统农耕区的耕作技术 | 第58-70页 |
第一节 传统农耕区耕作栽培技术的改良 | 第58-62页 |
一. 南方农耕区的土壤耕作及多熟制的发展 | 第58-60页 |
二. 北方农耕区的土壤耕作及多熟制的发展 | 第60-62页 |
第二节 传统农耕区的积肥与施肥技术 | 第62-66页 |
一. 传统农耕区积肥技术的发展 | 第62-65页 |
二. 传统农耕区施肥技术的发展 | 第65-66页 |
小结 | 第66-70页 |
第五章 明代农耕区技术转移的空间过程 | 第70-84页 |
第一节 明代农耕区的生产技术 | 第70-77页 |
一. 传统农耕区的技术成就 | 第70-72页 |
二. 基于传统农耕区的明代农业知识体系 | 第72-77页 |
第二节 明代农耕区的技术转移 | 第77-80页 |
一. 以方志为例说明技术转移 | 第77-78页 |
二. 技术转移的内因及动力 | 第78-80页 |
第三节 明代农耕区发展及其环境基础 | 第80-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