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西安明城区三学街地段自发性建造视野下居住形态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1-29页
    1.1 选题源起第11-12页
    1.2 研究背景第12-18页
        1.2.1 时代背景第12-14页
        1.2.2 学科背景第14-15页
        1.2.3 城市及地段发展背景第15-18页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第18-19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9-21页
        1.4.1 研究目的第19页
        1.4.2 研究的意义第19-21页
    1.5 文献综述第21-27页
        1.5.1 自发性建造相关成果第21-23页
        1.5.2 居住形态相关研究成果第23-25页
        1.5.3 西安三学街地段相关研究成果第25-27页
    1.6 研究方法第27-28页
        1.6.1 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第27页
        1.6.2 整体分析与个体解析相结合第27-28页
        1.6.3 多维度比较分析和多学科交叉论证分析相结合第28页
    1.7 论文框架第28-29页
2 自发性建造理论视角下居住形态研究第29-39页
    2.1 自发性建造的研究领域分析第29-34页
        2.1.1 地域性建筑中的“自发性建造”第29-30页
        2.1.2 城市非正式社区中的“自发性建造”第30-32页
        2.1.3 当代住宅“自发性建造”第32-34页
    2.2 自发性建造与自组织的关联以及意义第34-36页
        2.2.1 自发性建造的自组织特征第34-35页
        2.2.2 自发性建造的价值与意义第35-36页
    2.3 历史街区居住聚落的自发性建造第36-38页
        2.3.1 自发性建造——自我表达历史信息第36-37页
        2.3.2 自发性建造——家园归属感建立第37-38页
    2.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3 西安三学街地段自发性建造空间背景分析第39-61页
    3.1 三学街地段历史基底第39-42页
        3.1.1 三学街地段地理区位第39-40页
        3.1.2 三学街地段居住空间历史演进综述第40-42页
    3.2 三学街地段更新综述第42-46页
        3.2.1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打破传统居住模式第43-44页
        3.2.2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居民小规模自主更新第44-45页
        3.2.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造更新第45页
        3.2.4 2000年至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并行的更新第45-46页
    3.3 三学街地段社会空间演进分析第46-58页
        3.3.1 用地属性置换第46-49页
        3.3.2 建筑产权更替第49-52页
        3.3.3 人口结构裂变第52-54页
        3.3.4 管理制度更新第54-58页
    3.4 本章小结第58-61页
4 西安三学街地段居住空间现状分析第61-85页
    4.1 三学街地段社会生活分析第61-70页
        4.1.1 业态构成分析第61-66页
        4.1.2 出租现状分析第66-70页
    4.2 三学街地段物质空间形态演变分析第70-81页
        4.2.1 院落分布演变第70-72页
        4.2.2 肌理演变分析第72-75页
        4.2.3 层高演变分析第75-79页
        4.2.4 屋顶演变分析第79-81页
    4.3 三学街地段民居建筑现状分析第81-83页
        4.3.1 三学街地段建筑年代分析第81-82页
        4.3.2 三学街地段建筑质量分析第82-83页
    4.4 三学街地段居住空间演进特征综述第83-84页
    4.5 本章小结第84-85页
5 西安三学街地段居住空间自发性建造类型化研究第85-137页
    5.1 三学街地段居住空间自发性建造空间类型第85-90页
        5.1.1 定居型院落第85-86页
        5.1.2 商业型院落第86-87页
        5.1.3 “定居+租住”型院落第87-88页
        5.1.4 “定居+商业”型院落第88页
        5.1.5 “租住+商业”型院落第88-89页
        5.1.6 “定居+商业+租住”型院落第89-90页
    5.2 三学街地段院落空间自发性建造空间形态分析第90-121页
        5.2.1 定居型院落自发性建造分析——以府学巷21号和23号院落为例第90-95页
        5.2.2 商业型院落自发性建造分析——以三学街37号院落为例第95-99页
        5.2.3 “定居+租住”型院落自发性建造分析——以府学巷52号院落为例..第99-105页
        5.2.4 “定居+商业”型院落自发性建造分析——以府学巷14号院落为例..第105-109页
        5.2.5 “租住+商业”型院落自发性建造分析——以安居巷21号院落为例第109-115页
        5.2.6 “定居+租住+商业”型院落自发性建造分析——以东木头市66号院落为例第115-121页
    5.3 三学街地段院落自发性建造空间操作类型化分析第121-127页
        5.3.1 水平方向拓建第121-123页
        5.3.2 垂直方向拓建第123-124页
        5.3.3 功能置换型改建第124-125页
        5.3.4 局部拆除重建第125-126页
        5.3.5 全部拆除重建第126-127页
    5.4 三学街地段院落自发性建造影响因素第127-134页
        5.4.1 需求导向对自发性建造的影响第127-130页
        5.4.2 管理机制对自发性建造的影响第130-133页
        5.4.3 经济技术对自发性建造的影响第133-134页
    5.5 本章小结第134-137页
6 自发性建造视野下西安三学街地段居住形态演变特征第137-153页
    6.1 三学街地段居住空间形态演变特征第137-140页
        6.1.1 内向型共同体空间逐渐消解第137-139页
        6.1.2 外向型联合体空间逐渐形成第139-140页
    6.2 三学街地段居住空间自发性建造特征第140-145页
        6.2.1 自发性建造的多样性第140-143页
        6.2.2 自发性建造的混乱性第143-145页
    6.3 三学街地段各类自发性建造特征第145-148页
        6.3.1 定居型院落自发性建造特征第145页
        6.3.2 商业型院落自发性建造特征第145-146页
        6.3.3 “定居+租住”型院落自发性建造特征第146页
        6.3.4 “定居+商业”型院落自发性建造特征第146-147页
        6.3.5 “租住+商业”型院落自发性建造特征第147页
        6.3.6 “定居+租住+商业”型院落自发性建造特征第147-148页
    6.4 自发性建造对三学街地段更新的启示第148-152页
        6.4.1 三学街地段从空间生产到空间正义更新的启示第148-149页
        6.4.2 从自发性建造走向自组织更新的可能性第149-152页
    6.5 本章小结第152-153页
7 结语第153-157页
    7.1 对本文研究内容的总结第153-154页
        7.1.1 自发性建造的理论研究第153页
        7.1.2 三学街地段自发性建造的空间基底研究第153-154页
        7.1.3 三学街地段自发性建造的典型类型研究第154页
        7.1.4 自发性建造的对三学街地段更新的意义第154页
    7.2 研究创新点第154页
    7.3 研究不足第154-155页
    7.4 研究展望第155-157页
致谢第157-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63页
作者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63-164页
图录第164-169页
表录第169-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意大利米兰地区独立式时装店的建筑设计研究
下一篇:残疾人康复中心人性化设计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