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词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可见光通信技术的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可见光通信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可见光通信技术的难点 | 第16-17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可见光通信信道建模 | 第19-27页 |
2.1 系统模型 | 第19-21页 |
2.2 混合信道的统计特性 | 第21-23页 |
2.3 平均误码率分析 | 第23-24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24-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可见光通信系统调制技术研究 | 第27-37页 |
3.1 二进制调制方案 | 第27-32页 |
3.1.1 OOK调制 | 第27-30页 |
3.1.2 PPM以及其衍生调制技术 | 第30-31页 |
3.1.3 二进制调制方案的性能分析 | 第31-32页 |
3.2 多阶调制方案 | 第32-36页 |
3.2.1 CAP调制 | 第33-34页 |
3.2.2 OFDM调制 | 第34页 |
3.2.3 OFDM调制原理 | 第34-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可见光通信系统硬件设计 | 第37-52页 |
4.1 可见光通信硬件系统结构设计 | 第37-38页 |
4.2 光发射机电路设计 | 第38-44页 |
4.2.1 激光二极管特性 | 第38-40页 |
4.2.2 光发射机电路设计 | 第40-44页 |
4.3 光接收机电路设计 | 第44-49页 |
4.3.1 光接收机前端电路设计 | 第45-49页 |
4.4 硬件设计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可见光通信系统底层硬件驱动设计 | 第52-67页 |
5.1 三速以太网以及驱动模块设计 | 第52-58页 |
5.1.1 三速以太网芯片 88E1111 | 第52-54页 |
5.1.2 MAC接.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 第54-55页 |
5.1.3 MAC的模块结构 | 第55-56页 |
5.1.4 三速以太网FPGA驱动模块设计 | 第56-57页 |
5.1.5 三速以太网驱动模块验证 | 第57-58页 |
5.2 数模转换与模数转换 | 第58-65页 |
5.2.1 DAC的误差分析 | 第58-59页 |
5.2.2 ADC的量化效应 | 第59-61页 |
5.2.3 ADC与DAC的性能指标 | 第61页 |
5.2.4 DAC与ADC介绍和驱动设计 | 第61-64页 |
5.2.5 ADS62P49与DAC3283的驱动模块 | 第64页 |
5.2.6 AD/DA驱动程序测试 | 第64-65页 |
5.3 总体程序测试 | 第65-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67-68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