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高性能混凝土的的发展背景 | 第11-12页 |
| ·高性能混凝土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 ·纤维混凝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纤维混凝土的发展历史 | 第12-13页 |
| ·纤维在纤维混凝土中的作用 | 第13-14页 |
| ·纤维混凝土的增强机理 | 第14-15页 |
| ·纤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 ·混杂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 ·混杂纤维增强混凝土的研究情况 | 第18-20页 |
| ·纤维增强免振捣混凝土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 第20页 |
| ·论文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 ·试验设备 | 第23-24页 |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 ·搅拌方法 | 第24页 |
| ·流动性能测试 | 第24页 |
| ·成型方法 | 第24页 |
| ·养护方法 | 第24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混杂纤维增强混凝土集料堆积密度及工作性的研究 | 第25-51页 |
| ·混凝土集料堆积密度的研究 | 第25-28页 |
| ·密堆模型理论研究 | 第25-26页 |
| ·堆积密度试验研究 | 第26-28页 |
| ·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 第28-29页 |
| ·新拌混凝土的流变学 | 第29-30页 |
| ·新拌混凝土流动性的评价方法 | 第30-34页 |
| ·坍落度试验方法 | 第30-31页 |
| ·维勃稠度试验方法 | 第31页 |
| ·K坍落度试验方法 | 第31-32页 |
| ·密实因素试验方法 | 第32页 |
| ·重塑数试验方法 | 第32页 |
| ·沉入度试验方法 | 第32-33页 |
| ·L形流动度试验方法 | 第33页 |
| ·U形仪试验方法 | 第33页 |
| ·V形漏斗试验方法 | 第33页 |
| ·扩展度试验方法 | 第33-34页 |
| ·混杂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工作性正交试验研究 | 第34-43页 |
| ·坍落度和扩展度试验方法及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 ·L形流动度仪试验方法及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 ·沉入度试验方法及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 ·U形仪试验方法及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 ·纤维对混凝土的工作性影响理论的分析 | 第43-44页 |
| ·聚丙烯纤维的影响 | 第43-44页 |
| ·金属纤维的影响 | 第44页 |
| ·混杂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工作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44-50页 |
| ·混杂纤维的掺量 | 第44-45页 |
| ·混杂纤维的杂化比例 | 第45-48页 |
| ·纤维的长度(长径比) | 第48-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四章 混杂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的研究 | 第51-58页 |
| ·混杂纤维增强混凝土力学性能的测试 | 第51-52页 |
| ·混杂纤维增强混凝土的抗折强度的测试 | 第51页 |
| ·混杂纤维增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的测试 | 第51-52页 |
| ·混杂纤维增强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52-56页 |
| ·混杂纤维的掺量 | 第52-53页 |
| ·混杂纤维的杂化比例 | 第53-55页 |
| ·混杂纤维的长度(长径比)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五章 氧化铝空心球对混杂纤维增强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第58-66页 |
| ·自密实混凝土 | 第58页 |
| ·提高混凝土流动性的技术途径 | 第58-59页 |
| ·氧化铝空心球对混凝土结构影响的研究 | 第59-61页 |
| ·氧化铝空心球在混凝土混合料中的受力情况及理想运动情况 | 第59-60页 |
| ·氧化铝空心球在混凝土混合料中的实际运动情况 | 第60-61页 |
| ·氧化铝空心球对混杂纤维增强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第61-64页 |
| ·氧化铝空心球的掺量对混杂纤维增强混凝土流动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 ·氧化铝空心球的掺量对混杂纤维增强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