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8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3-18页 |
1.3.3 国内外研究概况述评 | 第18页 |
1.4 研究依据 | 第18-22页 |
1.4.1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1.4.2 理论依据 | 第19-22页 |
1.4.3 现实依据 | 第22页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6 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当前政府管理出租车市场出现的问题 | 第24-30页 |
2.1 市场准入问题 | 第24-25页 |
2.1.1 市场准入壁垒 | 第24-25页 |
2.1.2 黑车问题 | 第25页 |
2.2 经营权及其衍生问题 | 第25-27页 |
2.2.1 经营权层层转包 | 第25-26页 |
2.2.2 一线司机生存现状 | 第26-27页 |
2.3 管理体制问题 | 第27-30页 |
2.3.1 不同管理模式下的管理体制问题 | 第27-28页 |
2.3.2 行业管理部门的处境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对策研究 | 第30-40页 |
3.1 理论分析 | 第30-34页 |
3.1.1 出租车产品属性分析 | 第30-31页 |
3.1.2 出租车市场失灵及政府管理出租车市场的必要性 | 第31-32页 |
3.1.3 出租车产品市场化运作的瓶颈问题s | 第32页 |
3.1.4 公营模式的引入 | 第32-33页 |
3.1.5 废除准入壁垒和单车经营权的设想 | 第33页 |
3.1.6 结论:寡头公营模式下的市场化运作 | 第33-34页 |
3.2 可行性思路 | 第34-39页 |
3.2.1 完善法律的上层设计 | 第34页 |
3.2.2 “破壁”后的市场准入与寡头公司经营模式的衔接 | 第34-35页 |
3.2.3 政府扶持寡头品牌的方式 | 第35-36页 |
3.2.4 寡头垄断顾虑的排除 | 第36-37页 |
3.2.5 市场良性运作与管理体制理顺 | 第37页 |
3.2.6 政府的监督和调控 | 第37-39页 |
3.3 操作建议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总结 | 第40-41页 |
4.1 理论总结 | 第40页 |
4.2 不足与展望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作者简介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