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前言 | 第14-23页 |
1.1 国内外松树产脂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 第14-16页 |
1.1.1 松树产脂性状的种源变异研究 | 第15页 |
1.1.2 松树产脂性状的无性系间变异研究 | 第15页 |
1.1.3 松树产脂性状的家系与个体间变异研究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松树松脂组分遗传变异研究 | 第16-18页 |
1.2.1 国内松树松脂组分种源遗传变异研究 | 第17页 |
1.2.2 国内松树松脂组分无性系间传变异研究 | 第17-18页 |
1.2.3 国内松树松脂组分家系变异研究 | 第18页 |
1.3 相关性状研究 | 第18-20页 |
1.3.1 松树产脂性状与其他性状的相关及改良研究 | 第18-20页 |
1.3.2 松脂组分间及与其他性状的相关及改良研究 | 第20页 |
1.4 产脂性状及其松脂组分遗传改良存在的问题与研究趋势 | 第20-21页 |
1.4.1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 第20页 |
1.4.2 研究力度有待延深 | 第20-21页 |
1.4.3 产脂性状及其松脂组分遗传改良的研究前景 | 第21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 马尾松无性系产脂性状遗传变异及选择 | 第23-4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2.1.1 试验地概况及材料 | 第23页 |
2.1.2 试验材料 | 第23-24页 |
2.1.3 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2.2 统计方法 | 第25-27页 |
2.2.1 方差分析与无性系重复力估算 | 第25-26页 |
2.2.2 相关分析 | 第26页 |
2.2.3 因子分析 | 第26页 |
2.2.4 无性系产脂力的综合评价 | 第26-2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7-42页 |
2.3.1 多地点间无性系产脂力的变异 | 第27-29页 |
2.3.2 无性系产脂力的方差分析与遗传参数估算 | 第29-33页 |
2.3.3 无性系性状的相关分析及间接选择 | 第33-39页 |
2.3.4 马尾松无性系各性状的因子与综合选择 | 第39-41页 |
2.3.5 马尾松无性系产脂力的综合评价 | 第41-42页 |
2.4 小结 | 第42-45页 |
2.4.1 不同地点种子园产脂力变异 | 第42-43页 |
2.4.2 产脂力方差分析与遗传参数 | 第43页 |
2.4.3 相关分析与间接选择效率 | 第43-44页 |
2.4.4 产脂性状因子分析与综合评价 | 第44-45页 |
3 马尾松无性系松脂组分遗传与选择 | 第45-6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3.1.1 试验地概况 | 第45页 |
3.1.2 试验材料与采集 | 第45页 |
3.1.3 试验方法 | 第45-46页 |
3.2 统计方法 | 第4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6-60页 |
3.3.1 多地点间无性系松脂物化指标的表型变异 | 第46-49页 |
3.3.2 无性系松脂物化指标方差分析与遗传参数估算 | 第49-53页 |
3.3.3 无性系松脂物化指标与产脂力的相关分析及间接选择 | 第53-60页 |
3.4 小结 | 第60-62页 |
3.4.1 无性系松脂物化指标的变异 | 第60-61页 |
3.4.2 无性系松脂物化指标的方差分析与遗传参数估算 | 第61页 |
3.4.3 无性系松脂物化指标与产脂力的相关分析及间接选择 | 第61-62页 |
4 马尾松家系产脂性状遗传变异与选择 | 第62-8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2页 |
4.1.1 试验地概况 | 第62页 |
4.1.2 试验材料 | 第62页 |
4.1.3 试验方法 | 第62页 |
4.2 统计分析 | 第62-64页 |
4.2.1 方差分析 | 第62-63页 |
4.2.2 遗传相关与遗传参数 | 第63-64页 |
4.2.3 家系育种值评价 | 第64页 |
4.2.4 多性状综合选择 | 第6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4-78页 |
4.3.1 各家系产脂力的表型变异 | 第64-66页 |
4.3.2 各家系方差分析与遗传参数估算 | 第66-69页 |
4.3.3 马尾松产脂力的亲子回归分析 | 第69-71页 |
4.3.4 马尾松产脂力与其他性状的相关分析及间接选择 | 第71-74页 |
4.3.5 马尾松家系产脂力的育种值及遗传增益估算 | 第74-76页 |
4.3.6 家系产脂性状的综合选择 | 第76-78页 |
4.4 小结 | 第78-81页 |
4.4.1 马尾松家系产脂力的变异及遗传改良策略 | 第78-79页 |
4.4.2 马尾松家系性状相关及间接选择 | 第79-80页 |
4.4.3 马尾松优良家系的综合选择 | 第80-81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81-85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81-83页 |
5.1.1 无性系、家系产脂性状遗传变异 | 第81-82页 |
5.1.2 无性系、家系性状遗传相关 | 第82-83页 |
5.1.3 无性系、家系选择 | 第83页 |
5.2 讨论 | 第83-85页 |
5.2.1 高产脂无性系的选择 | 第83-84页 |
5.2.2 高产脂家系的选择 | 第84页 |
5.2.3 高产脂、高经济价值松脂无性系的改良策略 | 第84页 |
5.2.4 加强多性状选择的研究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