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价值 | 第11-12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4 相关研究回顾 | 第13-16页 |
1.4.1 对中菲政治外交关系的研究 | 第13-14页 |
1.4.2 对中菲经济关系的研究 | 第14-15页 |
1.4.3 对中菲文化和菲律宾华人的研究 | 第15页 |
1.4.4 对中国在菲律宾的国家形象的研究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及抽样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框架理论的文献回顾 | 第17-23页 |
2.1 媒介现实 | 第17-18页 |
2.2 媒介建构 | 第18-20页 |
2.3 框架理论回顾 | 第20-23页 |
第三章 “议题框架”分析 | 第23-34页 |
3.1 报道总量 | 第23-26页 |
3.2 议题框架 | 第26-27页 |
3.3 框架论点 | 第27-28页 |
3.4 议题走向 | 第28-34页 |
第四章 有关南海争端的报道框架分析 | 第34-40页 |
4.1 新闻话语的主题推导 | 第34-36页 |
4.2 新闻报道的图式结构分析 | 第36-38页 |
4.3 关键词分析 | 第38-40页 |
4.3.1 名词 | 第38-39页 |
4.3.2 动词 | 第39-4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0-48页 |
5.1 结论 | 第40-41页 |
5.2 原因分析 | 第41-45页 |
5.2.1 中菲建交道路曲折,领土争端积患难除 | 第42页 |
5.2.2 媒体受制于政治意识形态,新闻难有客观之实 | 第42-43页 |
5.2.3 对华经济上的依赖,使报道框架正面化 | 第43-44页 |
5.2.4 善于利用民族情绪,打“悲情牌” | 第44-45页 |
5.2.5 美菲两国各取所需,建立亲密伙伴关系 | 第45页 |
5.3 建议 | 第45-48页 |
注释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4-55页 |
附件1 构成中国形象的议题框架及各框架论点 | 第55-68页 |
附件2 报道框架分析样本 | 第68-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