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合剂治疗阴虚肠燥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观察
| 目录 | 第5-7页 |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1-26页 |
| 1. 中医学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 第11-17页 |
| 1.1 病名 | 第11页 |
| 1.2 病因病机 | 第11-13页 |
| 1.3 治则治法 | 第13-17页 |
| 2. 西医学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 第17-26页 |
| 2.1 概念 | 第17页 |
| 2.2 分类及临床表现 | 第17-19页 |
| 2.3 发病机制 | 第19-22页 |
| 2.4 检查手段 | 第22页 |
| 2.5 诊断标准 | 第22-23页 |
| 2.6 西医治疗 | 第23-26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6-46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26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 2.1 诊断标准 | 第26页 |
| 2.2 纳入标准 | 第26-27页 |
| 2.3 排除标准 | 第27页 |
| 2.4 剔除标准 | 第27页 |
| 2.5 脱落标准 | 第27页 |
| 3. 试验方法 | 第27-31页 |
| 3.1 试验组 | 第28页 |
| 3.2 对照组 | 第28页 |
| 3.3 疗程 | 第28页 |
| 3.4 合并用药控制 | 第28页 |
| 3.5 观察指标 | 第28-30页 |
| 3.6 疗效评定 | 第30-31页 |
| 3.7 统计方法 | 第31页 |
| 4. 数据统计 | 第31-46页 |
| 4.1 基线可比性的判断 | 第31-33页 |
| 4.2 疗效性观察指标 | 第33-43页 |
| 4.3 安全性观察 | 第43页 |
|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3-46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46-56页 |
| 1. 对于排便生理活动的认识 | 第46-47页 |
| 2. 滋阴合剂的组方及药的讨论 | 第47-52页 |
| 2.1 滋阴合剂的组方及分析 | 第47-48页 |
| 2.2 古代中医对组方成分的应用 | 第48-50页 |
| 2.3 现代药理对组方成分的探讨 | 第50-52页 |
| 3. 中医疗法所存在的问题 | 第52-53页 |
| 4. 西医疗法所存在的问题 | 第53-54页 |
| 5. 心理精神因素对功能性便秘的影响 | 第54-56页 |
| 第四部分 结语 | 第56-58页 |
| 1. 结论 | 第56页 |
| 2. 问题与展望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 附录 | 第63-6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