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主要概念界定 | 第9-12页 |
1.1.1 青少年 | 第9-10页 |
1.1.2 性别角色 | 第10页 |
1.1.3 “中性化” | 第10-11页 |
1.1.4 性别角色教育 | 第11-12页 |
1.2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2.1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1.2.2 选题意义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7-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第2章 青少年群体性别角色教育的国别与地区经验 | 第20-25页 |
2.1 美国-学校设置家政课程实行性别角色教育 | 第20-21页 |
2.2 日本-青少年性别角色教育目标与内容明确 | 第21-23页 |
2.3 台湾-社会民间团体助力政府推行性别角色教育 | 第23-25页 |
第3章 我国青少年群体对“中性化”接受程度的群体差异及主客观影响因素 | 第25-37页 |
3.1 调研设计 | 第25-26页 |
3.1.1 问卷设计 | 第25页 |
3.1.2 调研地点选择 | 第25-26页 |
3.1.3 调研及统计方法 | 第26页 |
3.2 调研对象基本信息 | 第26-27页 |
3.3 我国青少年群体对“中性化”的接受程度 | 第27-28页 |
3.3.1 青少年接受“中性化”程度描述 | 第27-28页 |
3.3.2 主要结论 | 第28页 |
3.4 我国青少年接受“中性化”程度的群体差异 | 第28-31页 |
3.4.1 性别差异 | 第28-30页 |
3.4.2 自我认同差异 | 第30-31页 |
3.5 我国青少年群体对“中性化”接受程度的主客观影响因素 | 第31-37页 |
3.5.1 模型选择与变量选取 | 第31-33页 |
3.5.2 回归分析 | 第33-35页 |
3.5.3 影响青少年接受“中性化”程度的主客观因素 | 第35-37页 |
第4章 我国预防和应对青少年性别角色发展“中性化”的基本策略 | 第37-53页 |
4.1 确立“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目标 | 第37-38页 |
4.2 坚持科学的性别角色教育原则 | 第38-42页 |
4.2.1 差异化教育原则 | 第38-39页 |
4.2.2 协同教育原则 | 第39-40页 |
4.2.3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 | 第40页 |
4.2.4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原则 | 第40-41页 |
4.2.5 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和干预相结合原则 | 第41-42页 |
4.3 完善性别角色教育的内容体系 | 第42-44页 |
4.3.1 性别角色心理教育 | 第42页 |
4.3.2 性别角色知识教育 | 第42-43页 |
4.3.3 性别角色行为教育 | 第43-44页 |
4.4 构建系统的性别角色教育路径 | 第44-51页 |
4.4.1 家庭层面 | 第44-46页 |
4.4.2 学校层面 | 第46-49页 |
4.4.3 社会层面 | 第49-50页 |
4.4.4 青少年自身层面 | 第50-51页 |
4.5 强化性别角色“中性化”群体的心理调适和干预 | 第51-5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58-59页 |
附录 1 | 第59-64页 |
附录 2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