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ICP-AES法应用于鸭肉制品中微量元素测定及钢铁中磷测定数据处理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5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2 微量元素对人体的影响第11-14页
        1.2.1 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第11-12页
        1.2.2 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第12-14页
    1.3 氢化物发生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联用(HG-ICP-AES)第14-15页
        1.3.1 氢化物发生法概述第14页
        1.3.2 HG-ICP-AES法原理第14-15页
        1.3.3 HG-ICP-AES的干扰第15页
        1.3.4 HG-ICP-AES的特点与应用第15页
    1.4 肉类食品中的元素检测技术第15-18页
        1.4.1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第15-16页
        1.4.2 原子荧光光度法(AFS)第16页
        1.4.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第16-17页
        1.4.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第17页
        1.4.5 其他方法第17-18页
    1.5 ICP-AES法中干扰的处理方法第18-19页
        1.5.1 常规消除干扰方法第18页
        1.5.2 统计学方法第18-19页
        1.5.3 信号处理方法第19页
        1.5.4 人工智能方法第19页
    1.6 本文所用算法说明第19-21页
        1.6.1 化学计量学(Chemometrics)简介第19-20页
        1.6.2 多元线性回归(MLR)第20页
        1.6.3 偏最小二乘(PLS)第20-21页
        1.6.4 非负最小二乘算法(NNLS)第21页
        1.6.5 竞争性自适应加权样本划分算法(CARS)第21页
    1.7 钢铁中磷的检测技术第21-23页
        1.7.1. 分光光度法第21-22页
        1.7.2 原子吸收光谱法第22页
        1.7.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第22页
        1.7.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第22-23页
        1.7.5 其他方法第23页
    1.8 本课题研究内容第23-25页
第二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鸭肉制品中的8种微量元素第25-37页
    2.1 引言第25页
    2.2 实验部分第25-27页
        2.2.1 仪器与试剂第25-26页
        2.2.3 实验方法第26-2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7-36页
        2.3.1 前处理方法第27-30页
        2.3.2 分析谱线的选择第30-32页
        2.3.3 ICP仪器工作参数的优化第32-34页
        2.3.4 方法检出限第34-35页
        2.3.5 测定结果第35-36页
    2.4 方法准确度试验第36页
    2.5 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氢化物发生-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鸭肉制品中的痕量砷第37-47页
    3.1 引言第37页
    3.2 实验部分第37-39页
        3.2.1 仪器与试剂第37-38页
        3.2.3 样品前处理第38页
        3.2.4 标准工作曲线第38-39页
    3.3 结果和讨论第39-45页
        3.3.1 前处理方法第39-40页
        3.3.2 分析谱线的选择第40页
        3.3.3 ICP仪器工作参数的优化第40-42页
        3.3.4 氢化物发生条件的选择第42-44页
        3.3.5 方法检出限及准确度第44-45页
        3.3.6 气动雾化法和氢化物发生法的比较第45页
    3.4 实际样品测定结果及精密度第45页
    3.5 小结第45-47页
第四章 ICP-AES法测钢铁中磷含量的数据处理研究第47-60页
    4.1 引言第47页
    4.2 实验部分第47-50页
        4.2.1 仪器与试剂第47-48页
        4.2.2 实验方法第48-5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0-59页
        4.3.1 建模标准溶液中各元素的浓度第50-51页
        4.3.2 分析谱线的选择第51-53页
        4.3.3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53-54页
        4.3.4 模型建立及应用效果第54-56页
        4.3.5 相关系数的探索及讨论第56-59页
    4.4 小结第59-6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69-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含苯并咪唑基吡唑酰腙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的研究
下一篇:双手性化合物的合成及手性识别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