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绪论 | 第7-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8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8-9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3.3 文献综述评析 | 第11-12页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2页 |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6 创新与不足 | 第14-16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1.1 流动人口 | 第16-17页 |
2.1.2 城市流动人口 | 第17页 |
2.1.3 城市流动人口服务式管理 | 第17-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8-19页 |
2.2.2 人口流动规律 | 第19-20页 |
2.2.3 基础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3 锡山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1-32页 |
3.1 锡山区流动人口管理现状 | 第21-26页 |
3.1.1 锡山区流动人口结构现状 | 第21-23页 |
3.1.2 锡山区流动人口生存现状 | 第23-25页 |
3.1.3 锡山区流动人口管理现状 | 第25-26页 |
3.2 锡山区流动人口现状调查 | 第26-28页 |
3.2.1 问卷调查 | 第26页 |
3.2.2 锡山区流动人口对政府部门要求与期待 | 第26-28页 |
3.3 锡山区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3.3.1 服务意识欠缺 | 第28-29页 |
3.3.2 法律法规滞后 | 第29页 |
3.3.3 主体机构不健全 | 第29-30页 |
3.4 原因分析 | 第30-32页 |
3.4.1 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 | 第30-31页 |
3.4.2 服务式管理模式的缺失 | 第31-32页 |
4 国内外经验的借鉴及启示 | 第32-36页 |
4.1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分析 | 第32-34页 |
4.1.1 我国传统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的演变 | 第32-33页 |
4.1.2 我国现行发达地区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的探索 | 第33-34页 |
4.2 国外管理模式简述 | 第34-35页 |
4.2.1 美国的生命登记制度 | 第34页 |
4.2.2 欧洲国家的民事登记制度 | 第34-35页 |
4.2.3 日本的“户籍随人走”制度 | 第35页 |
4.3 国内外经验的启示 | 第35-36页 |
5 对策建议 | 第36-40页 |
5.1 明确公共利益目标 | 第36页 |
5.1.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第36页 |
5.1.2 关注社会心理驱动 | 第36页 |
5.2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 第36-38页 |
5.2.1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 第37页 |
5.2.2 保障财政资金投入 | 第37页 |
5.2.3 推进服务意识转变 | 第37-38页 |
5.3 推进法制化建设 | 第38-39页 |
5.3.1 建立健全法律保护体系 | 第38页 |
5.3.2 深入保障行政执法力度 | 第38-39页 |
5.4 建立多元参与模式 | 第39-40页 |
5.4.1 鼓励民主参与,探索“自治”模式 | 第39页 |
5.4.2 拓宽利益表达机制,创新“社区化”模式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附录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