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基层政府行政问责制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2.1 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2 理论运用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行政问责制及其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1 行政问责制 | 第18-19页 |
2.1.1 概念界定 | 第18页 |
2.1.2 构成要件 | 第18-19页 |
2.2 行政问责制的理论依据 | 第19-22页 |
2.2.1 人民主权理论 | 第19-20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0页 |
2.2.3 权责一致理论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基层政府行政问责制实施的现状和问题 | 第22-30页 |
3.1 基层政府的行政特点和官渡区实施问责制的现状 | 第22-24页 |
3.1.1 基层政府的行政特点 | 第22页 |
3.1.2 官渡区实施问责制的情况及现状 | 第22-24页 |
3.2 基层政府行政问责制推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24-30页 |
3.2.1 问责工作被动开展,呈现同体监督软弱无力的问题 | 第24-25页 |
3.2.2 问责内容覆盖不全,呈现问责情形界定不准的问题 | 第25-26页 |
3.2.3 问责对象事由集中,呈现问责客体定位偏差的问题 | 第26-27页 |
3.2.4 问责力度用力不均,呈现问责指向有失公允的问题 | 第27页 |
3.2.5 问责程序执行不严,呈现制度设计与实际操作脱节的问题 | 第27-28页 |
3.2.6 基层担责情况突出,呈现权责不对等的问题 | 第28页 |
3.2.7 问责救济制度缺失,呈现配套措施不健全的问题 | 第28-29页 |
3.2.8 问责公开透明度低,呈现行政问责文化滞后的问题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基层政府行政问责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0-46页 |
4.1 问责主体单一,问责客体权责不对等 | 第30-32页 |
4.1.1 党委、政府以外的问责主体缺位 | 第30页 |
4.1.2 基层问责客体权责不匹配 | 第30-32页 |
4.1.2.1 党委领导下的党政关系使行政干部承担更多责任 | 第30-31页 |
4.1.2.2 上级主导下的上下级关系使基层承担更多责任 | 第31页 |
4.1.2.3 辖区内的条块关系使基层承担更多责任 | 第31-32页 |
4.2 责任划分模糊不清,问责行为唯上是从,问责标准弹性过大 | 第32-37页 |
4.2.1 责任划分模糊不清 | 第32-35页 |
4.2.1.1 人员之间责任的模糊性 | 第32-34页 |
4.2.1.2 机构之间责任的模糊性 | 第34-35页 |
4.2.2 问责行为唯上是从 | 第35-37页 |
4.2.2.1 通过上级关注发现问题,问责的触发非常态化 | 第35-36页 |
4.2.2.2 通过上级指示追究责任,问责的开展风暴化 | 第36-37页 |
4.2.3 问责程序缺乏法定操作性,问责标准弹性过大 | 第37页 |
4.3 行政生态环境闭塞,开展问责的动力不足 | 第37-39页 |
4.3.1 “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权责对等观念不强 | 第37-38页 |
4.3.2 行政人员责任意识淡薄 | 第38-39页 |
4.3.2.1 选择性执行,规避行政风险 | 第38页 |
4.3.2.2 注重“对上负责”,忽视“对下负责” | 第38页 |
4.3.2.3 “无过便是功”,做的多错的多 | 第38-39页 |
4.3.3 异体问责文化的缺失 | 第39页 |
4.4 政务公开程度低,监督问责的渠道不畅 | 第39-40页 |
4.4.1 政府信息公开程度不足,制度不完善 | 第39-40页 |
4.4.2 政府信息公开方式单一,信息不对称 | 第40页 |
4.5 考核制度操作性差,问责对象仅针对执行层面 | 第40-44页 |
4.5.1 现行考核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被歪曲 | 第40-43页 |
4.5.1.1 政务目标管理体系过分偏重工作结果 | 第40-41页 |
4.5.1.2 政府目标任务的制定随意拔高 | 第41-43页 |
4.5.2 压力型体制下仅针对执行层面的问责 | 第43-44页 |
4.6 问责救济缺位,问责客体权利保障不充分 | 第44-46页 |
4.6.1 问责风暴化、运动化导致问责失范 | 第44页 |
4.6.2 问责救济不健全且不能发挥作用 | 第44-46页 |
4.6.2.1 法律体系不明确 | 第45页 |
4.6.2.2 被问责干部出路不明,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完善基层政府行政问责制的对策 | 第46-52页 |
5.1 理顺权限和责任关系,规范问责制度 | 第46-48页 |
5.1.1 确立以权力机关为主导、多方有序参与的问责主体架构 | 第46-47页 |
5.1.1.1 规范行使基层党政权力,弱化同体问责 | 第46页 |
5.1.1.2 明确基层政府问责主体,强化异体问责 | 第46-47页 |
5.1.2 围绕公共权力,规范问责客体的范围 | 第47页 |
5.1.2.1 合理归置上下级关系 | 第47页 |
5.1.2.2 开展对决策环节的问责 | 第47页 |
5.1.3 界定问责内容,设立责任标准 | 第47-48页 |
5.1.4 完善问责程序,公平问责范式,提高问责效力 | 第48页 |
5.1.5 畅通问责救济渠道,规范和完善问责后续处理 | 第48页 |
5.2 培育良好行政环境,保障行政问责制度运行 | 第48-51页 |
5.2.1 制度环境建设 | 第48-50页 |
5.2.1.1 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透明 | 第49页 |
5.2.1.2 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 | 第49-50页 |
5.2.2 文化环境建设 | 第50-51页 |
5.2.2.1 去除行政人员的“官本位”思想 | 第50页 |
5.2.2.2 增强行政人员的责任意识 | 第50页 |
5.2.2.3 提高行政人员的民主法治意识 | 第50-51页 |
5.2.2.4 提升行政人员的道德素质水平 | 第51页 |
5.3 妥善运用问责结果,充分发挥问责功能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附录 | 第53-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