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1章 文献研究 | 第9-18页 |
1.1 现代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 第9-11页 |
1.1.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第9页 |
1.1.2 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1.1.3 评价指标 | 第10页 |
1.1.4 治疗进展 | 第10-11页 |
1.2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1 中药治疗 | 第11-12页 |
1.2.2 针灸治疗 | 第12-13页 |
1.2.3 针灸联合中药治疗 | 第13页 |
1.2.4 针灸联合西药治疗 | 第13-14页 |
1.3 浮针疗法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1 浮针的起源、工具及操作方法 | 第14页 |
1.3.2 浮针疗法的特性 | 第14-15页 |
1.3.3 浮针疗法作用机理 | 第15页 |
1.3.4 浮针疗法的适应症 | 第15-16页 |
1.3.5 浮针疗法临床应用举隅 | 第16页 |
1.4 浮针疗法与传统针灸治疗疼痛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对比 | 第16-17页 |
1.5 问题与探讨 | 第17-18页 |
第2章 研究方案 | 第18-22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2.1.1 病例来源 | 第18页 |
2.1.2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8页 |
2.1.3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8页 |
2.1.4 中止和退出临床试验标准 | 第18-19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2.2.1 病例分组 | 第19页 |
2.2.2 治疗方法 | 第19-20页 |
2.2.3 疗程 | 第20页 |
2.2.4 观察项目 | 第20-21页 |
2.2.5 疗效评价指标 | 第21页 |
2.2.6 统计方法 | 第21-22页 |
第3章 研究结果 | 第22-27页 |
3.1 一般资料 | 第22页 |
3.2 观察结果 | 第22-26页 |
3.2.1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 第22页 |
3.2.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BASFI比较 | 第22-24页 |
3.2.3 两组治疗前后体征情况 | 第24-25页 |
3.2.4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 第25页 |
3.2.5 不良反应情况 | 第25-26页 |
3.3 小结 | 第26-27页 |
第4章 讨论 | 第27-31页 |
4.1 浮针疗法的作用 | 第27-28页 |
4.2 脊痹丸的功效 | 第28页 |
4.3 浮针疗法联合脊痹丸治疗AS的意义 | 第28-29页 |
4.4 浮针疗法联合脊痹丸治疗AS的不足 | 第29-31页 |
结语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6页 |
附录 | 第36-43页 |
附录1:脊柱关节病的诊断与分类标准及评价指标 | 第36-38页 |
附录2:疼痛VAS评分 | 第38-39页 |
附录3:临床病历观察表 | 第39-40页 |
附录4:强直性脊柱炎各项疗效指标记录表 | 第40页 |
附录5:英文缩略语 | 第40-41页 |
附录6: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调查表 | 第41-42页 |
附录7:实验图片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