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4页 |
| ·蕨菜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学特性 | 第8页 |
| ·野生蕨菜营养成分 | 第8-9页 |
| ·蕨菜人工栽培技术现状 | 第9-11页 |
| ·蕨菜种苗的人工繁殖 | 第9页 |
| ·蕨菜的栽培技术研究 | 第9-11页 |
| ·蕨菜采后纤维化进程及保鲜技术 | 第11页 |
| ·气调保鲜技术与气调包装 | 第11-14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4-22页 |
| ·试验材料 | 第14页 |
| ·试验设计 | 第14-16页 |
| ·不同栽培模式生长期环境及生物量监测 | 第14页 |
| ·不同栽培模式生长期生理生化及采后品质指标监测 | 第14页 |
| ·不同温度保鲜处理 | 第14-15页 |
| ·不同保鲜膜保鲜处理 | 第15页 |
| ·不同气体条件保鲜处理 | 第15-16页 |
| ·试验测定指标和方法 | 第16-22页 |
| ·根系活力的测定(TTC法) | 第16页 |
| ·硝酸还原酶的测定 | 第16页 |
| ·超氧阴离子(O_2~-)含量 | 第16页 |
| ·过氧化氢(H_2O_2)含量 | 第16-17页 |
| ·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17页 |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17-18页 |
| ·含水量的测定 | 第18页 |
|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2,6-二氯靛酚钠测定法) | 第18-19页 |
| ·还原糖的测定(蒽酮比色法) | 第19页 |
| ·纤维素的测定(葸酮比色法) | 第19-20页 |
| ·温湿度 | 第20页 |
| ·光照强度 | 第20页 |
| ·出芽、出茎期 | 第20页 |
| ·植株长势 | 第20页 |
| ·产量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2-44页 |
| ·蕨菜高效栽培模式的研究 | 第22-30页 |
| ·不同栽培模式对蕨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第22-25页 |
| ·不同栽培模式对蕨菜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25-29页 |
| ·不同栽培模式对蕨菜品质的影响 | 第29-30页 |
| ·蕨菜嫩芽保鲜技术的研究 | 第30-44页 |
| ·温度对蕨菜保鲜效果的影响 | 第30-32页 |
| ·保鲜膜对蕨菜保鲜效果的影响 | 第32-35页 |
| ·气调对蕨菜保鲜效果的影响 | 第35-44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44-49页 |
| ·蕨菜适宜的生长条件探讨 | 第44页 |
| ·蕨菜的适宜种植模式探讨 | 第44-46页 |
| ·不同贮藏温度对蕨菜保鲜效果的影响 | 第46-47页 |
| ·不同保鲜薄膜对蕨菜保鲜效果的影响 | 第47-48页 |
| ·不同气体条件对蕨菜保鲜效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