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转型期道德责任困境与解困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8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3页
        1.1.1 课题的来源第11页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1-12页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评价第15-16页
    1.3 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内容与方法第16-18页
        1.3.1 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第16页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17页
        1.3.3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第17-18页
第2章 道德责任及其困境第18-26页
    2.1 道德责任与道德判断第18-21页
        2.1.1 中西方关于道德责任的界定第18-19页
        2.1.2 道德责任的一般特征第19-20页
        2.1.3 道德责任判断的根据第20-21页
    2.2 道德责任的理论阐释第21-23页
        2.2.1 中国传统道德责任说第21页
        2.2.2 西方的道德责任理论第21-22页
        2.2.3 马克思主义道德责任观第22-23页
    2.3 道德责任的困境第23-25页
        2.3.1 道德困境的界定第23-24页
        2.3.2 道德困境实为道德责任困境第24页
        2.3.3 道德责任困境的实质第24-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转型期社会道德责任的困境第26-34页
    3.1 家庭道德责任困境第26-30页
        3.1.1 家庭模式的悄然嬗变第26-27页
        3.1.2 亲子关系的逐渐变异第27-29页
        3.1.3 性别伦理的家庭纠结第29-30页
    3.2 职业道德责任困境第30-32页
        3.2.1 社会分层下职业责任的缺失第30-31页
        3.2.2 价值体系下职业责任的偏离第31页
        3.2.3 生存境遇下职业责任的畸变第31-32页
    3.3 社会公德的责任缺失第32-33页
        3.3.1 公共生活的无序化第32页
        3.3.2 责任主体的尴尬境遇第32-33页
        3.3.3 道德观念的现代困惑第33页
    3.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4章 转型期社会道德责任困境的成因第34-41页
    4.1 市场经济的冲击第34-36页
        4.1.1 道德信仰的迷失第34-35页
        4.1.2 道德理性的混乱第35页
        4.1.3 道德情感的淡化第35-36页
    4.2 多元文化的碰撞第36-38页
        4.2.1 道德濡化的退化第36-37页
        4.2.2 道德涵化的加剧第37-38页
        4.2.3 道德转型的艰辛第38页
    4.3 道德约束的困境第38-40页
        4.3.1 责任制度不完善第38-39页
        4.3.2 责任能力不健全第39-40页
        4.3.3 责任教育不到位第40页
    4.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5章 新时期责任解困的社会路径第41-49页
    5.1 家庭道德责任的救赎第41-43页
        5.1.1 加强传统孝道文化的辩证扬弃第41页
        5.1.2 以责任伦理改造传统家庭伦理第41-42页
        5.1.3 建立平等公正的性别责任伦理第42-43页
    5.2 职业道德责任的解困第43-46页
        5.2.1 增强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第43-44页
        5.2.2 建构职业道德监管机制第44-45页
        5.2.3 完善职业责任教育体制第45-46页
    5.3 社会公德困境的治理第46-48页
        5.3.1 提倡科学的公民伦理观第46-47页
        5.3.2 提高公共道德教育的效能第47页
        5.3.3 延伸社会责任伦理的法律介入第47-48页
    5.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结论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54-55页
致谢第55-56页
作者简介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战神山议事会—西方法治的起源
下一篇:以《弥赛亚》为例分析亨德尔英文清唱剧的创作特点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