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响水灌区渠道防渗优化模式研究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1 绪论 | 第11-17页 |
| 1.1 立题依据 | 第11页 |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 1.3.1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 1.3.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 1.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4-15页 |
|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15页 |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15页 |
|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7-22页 |
| 2.1 自然地理 | 第17-18页 |
| 2.1.1 地理位置 | 第17页 |
| 2.1.2 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 2.1.3 水文气象 | 第18页 |
| 2.2 社会经济 | 第18页 |
| 2.3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19页 |
| 2.3.1 基本情况 | 第18-19页 |
| 2.3.2 区域稳定性 | 第19页 |
| 2.4 区域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 2.5 研究区渗漏原因分析 | 第20-21页 |
| 2.6 小结 | 第21-22页 |
| 3 渠道防渗工程特征及其适用条件分析 | 第22-33页 |
| 3.1 混凝土防渗 | 第22-23页 |
| 3.2 砌石防渗 | 第23-24页 |
| 3.3 膜料防渗 | 第24-26页 |
| 3.4 沥青材料防渗 | 第26-27页 |
| 3.5 砖砌防渗 | 第27页 |
| 3.6 土料防渗 | 第27-30页 |
| 3.7 黑龙江省主要防渗形式 | 第30-32页 |
| 3.8 小结 | 第32-33页 |
| 4 渠道防渗优化模式方法简介 | 第33-39页 |
| 4.1 模糊综合评判 | 第33-35页 |
| 4.1.1 模糊数学 | 第33页 |
| 4.1.2 模糊综合评判 | 第33-35页 |
| 4.2 权重值的确定方法 | 第35-37页 |
| 4.3 灰色关联度 | 第37-38页 |
| 4.4 小结 | 第38-39页 |
| 5 渠道防渗优化模式研究 | 第39-50页 |
| 5.1 江南分区 | 第39-42页 |
| 5.1.1 确定评价因子 | 第39-40页 |
| 5.1.2 确定权重值 | 第40-41页 |
| 5.1.3 建立隶属度矩阵 | 第41-42页 |
| 5.1.4 优化模式结果 | 第42页 |
| 5.2 渤海分区 | 第42-45页 |
| 5.2.1 确定评价因子 | 第42-43页 |
| 5.2.2 确定权重值 | 第43-44页 |
| 5.2.3 建立隶属度矩阵 | 第44-45页 |
| 5.2.4 优化模式结果 | 第45页 |
| 5.3 桦树川分区 | 第45-48页 |
| 5.3.1 确定评价因子 | 第45-46页 |
| 5.3.2 确定权重值 | 第46页 |
| 5.3.3 建立隶属度矩阵 | 第46-48页 |
| 5.3.4 优化模式结果 | 第48页 |
| 5.4 渠道防渗优化模式结果对比分析 | 第48页 |
| 5.5 小结 | 第48-50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 6.1 结论 | 第50页 |
| 6.2 展望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