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3页 |
1.2 选题意义及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2 《广岛札记》(1964)——纪实性的核灾难记忆 | 第15-22页 |
2.1 “原子弹受害者”思想——沉痛的创伤感解读 | 第15-18页 |
2.2 和平意识的萌发——核问题写作的原点 | 第18-22页 |
3.《万延元年的足球队》(1967)——隐喻性的核灾难抒写 | 第22-33页 |
3.1 “乌托邦”的毁灭——理想生存环境的瓦解 | 第22-25页 |
3.2 “弱者”形象——身心受害的人类写照 | 第25-29页 |
3.3 “暴力”意象——核威胁的具象指代 | 第29-33页 |
4.《摆脱危机者的调查书》(1977)——科学幻想下的核危机 | 第33-42页 |
4.1 “转换”——神化的反核力量 | 第34-36页 |
4.2 “勇士”——反核形象的启示意义 | 第36-38页 |
4.3 浓厚的忧患意识——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 第38-42页 |
5.《生的定义》(1964)——理性思考中的核批判 | 第42-48页 |
5.1 战斗的人道主义——核时代的生存之道 | 第42-44页 |
5.2 科学主义的反思——核危机的根源审视 | 第44-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