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水质评价论文

下辽河平原地区地下水环境健康及开发风险评价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1 生态系统健康研究进展第11页
        1.2.2 水环境健康研究进展第11-12页
        1.2.3 地下水环境健康研究进展第12页
        1.2.4 地下水开发风险评价的研究进展第12-13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3-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3页
        1.3.2 技术路线第13-16页
2 地下水环境健康评价理论与方法第16-25页
    2.1 地下水环境与地下水环境健康第16页
    2.2 地下水环境健康的内涵第16-17页
    2.3 地下水环境健康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第17-18页
        2.3.1 地下水环境健康的特征第17-18页
        2.3.2 地下水环境健康的影响因素第18页
    2.4 地下水环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18-20页
        2.4.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第18-19页
        2.4.2 指标系统的构建方法第19页
        2.4.3 地下水环境健康标准的界定第19-20页
    2.5 地下水环境健康评价方法第20-25页
        2.5.1 常用地下水环境综合评价方法第20页
        2.5.2 熵权法第20-21页
        2.5.3 模糊物元分析法第21-25页
3 下辽河平原区域概况第25-33页
    3.1 自然地理概况第25-27页
        3.1.1 地理位置第25页
        3.1.2 气候第25-26页
        3.1.3 水文第26-27页
    3.2 社会经济条件第27-28页
    3.3 地质地貌条件第28-30页
        3.3.1 地质条件第28-29页
        3.3.2 地貌条件第29-30页
    3.4 水文地质条件第30-33页
        3.4.1 地下水类型第30-31页
        3.4.2 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及分布规律第31-32页
        3.4.3 地下水的循环特征第32-33页
4 下辽河平原地区地下水环境健康评价第33-41页
    4.1 下辽河平原地区地下水环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第33-35页
        4.1.1 评价指标的选取第33页
        4.1.2 评价指标表征的含义第33-34页
        4.1.3 评价标准的确定第34-35页
    4.2 下辽河平原地区地下水环境健康评价第35-41页
        4.2.1 熵权法计算权重第35-38页
        4.2.2 模糊物元贴近度计算第38-39页
        4.2.3 结果分析第39-41页
5 下辽河平原地区地下水开发风险评价第41-52页
    5.1 地下水开发风险理论研究第41-42页
        5.1.1 风险的含义第41页
        5.1.2 地下水开发风险评价的含义第41-42页
    5.2 突变理论与模型第42-43页
        5.2.1 突变理论第42页
        5.2.2 突变模型第42页
        5.2.3 归一公式第42-43页
        5.2.4 突变模型评价步骤第43页
    5.3 基于突变模型的下辽河平原地区地下水开发风险评价第43-49页
        5.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43-44页
        5.3.2 指标转化第44-45页
        5.3.3 突变隶属度第45-46页
        5.3.4 评价结果分析第46-48页
        5.3.5 突变模型的改进第48-49页
    5.4 地下水开发风险管理对策第49-52页
        5.4.1 避免水污染及水浪费第50页
        5.4.2 提高节水意识第50页
        5.4.3 依靠先进技术第50页
        5.4.4 水资源空间转移第50-51页
        5.4.5 地下水开发风险管理模式的转变第51-52页
6 下辽河平原地区地下水环境健康保护对策第52-54页
    6.1 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第52页
    6.2 地下水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的建设第52页
    6.3 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第52-53页
    6.4 加强节水工程建设第53页
    6.5 完善监测制度第53-54页
7 结论与展望第54-57页
    7.1 结论第54-55页
    7.2 展望第55-57页
        7.2.1 关于科研教育第55页
        7.2.2 关于科研经费第55页
        7.2.3 关于科研共享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甘肃马衔山冰川堆积物的沉积学特征
下一篇:初至波菲涅耳体层析成像及其在山地静校正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