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1.1 核壳金纳米棒的研究概述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核壳金纳米棒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2 金核银壳金纳米棒(不同银壳厚度)的制备与表征 | 第16-24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合成金核银壳纳米棒(不同银壳厚度)的实验方法 | 第16-17页 |
2.2.1 试剂 | 第16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16-17页 |
2.2.3 表征手段 | 第17页 |
2.3 不同银壳厚度的金核银壳纳米棒表面增强特性 | 第17-23页 |
2.3.1 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LSPR) | 第18-21页 |
2.3.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 | 第21-23页 |
2.4 小结 | 第23-24页 |
3 金核银壳纳米棒的在免疫检测中稳定性和表面修饰方面的研究 | 第24-32页 |
3.1 引言 | 第2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4-25页 |
3.2.1 试剂 | 第24-25页 |
3.2.2 金核银壳纳米棒的制备和表面修饰 | 第25页 |
3.2.3 表征手段 | 第2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5-31页 |
3.3.1 金核银壳纳米棒在溶液中的稳定性以及SERS 特性 | 第26-29页 |
3.3.2 表面修饰后的金核银壳纳米棒在溶液中的稳定性以及SERS 特性 | 第29-31页 |
3.4 小结 | 第31-32页 |
4 硫化金包覆金纳米棒的合成、表面修饰及在免疫检测方面的应用 | 第32-40页 |
4.1 引言 | 第3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32-33页 |
4.2.1 试剂 | 第32-33页 |
4.2.2 试验方法 | 第33页 |
4.2.3 表征手段 | 第3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4.3.1 硫化金包覆金纳米棒的反应原理及LSPR 特性 | 第33-36页 |
4.3.2 硫化金包覆金纳米棒的表面修饰 | 第36-37页 |
4.3.3 基于硫化金包覆金纳米棒的无标记的免疫检测 | 第37-39页 |
4.4 小结 | 第39-40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9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